第二十章 梅子黃時(2 / 2)

“未來做出來的磚一定較大!”可惜就是沒法做轉盤,要不然既可以燒製瓦片兒和更實用的陶器了。

雨停的時候已經是到了六月初了。這時候石路就按照計劃,民兵隊除了早晚去撈竹簍抓魚,每三天去神馬穀捕獵一次以外,剩餘時間統統的加速砍伐周邊的樹木或者挖溝。

勞動組的就集中在村子兩裏以內除草和搬運木材。而除草的地帶就是已經砍了的竹林樹林,裏麵蘑菇和竹筍也很多,一並就帶回村裏。

石路帶著薛以及他的助手,在石灰窯的邊上建了七八個新的窯,四個打算用來燒磚——每個窯隻能容納四百左右的磚頭。

三個用來燒木炭,剩下一個做的最精細,準備燒更好的陶。暫時石路也隻能先把最簡單的炭窯和兩個磚窯建好,陶窯得等燒出磚頭以後再密封。

十天過後,到了六月十一,民兵隊的溝挖好了。所有的人都把手中的活兒停下來,集中的把柵欄往西邊和南邊延伸。

兩天後,整個華村成了一個北起馬場,西到梅林,南麵跨越小溪的居住地。中間還圍住了三個小的山丘,華洞所在的山,梅林的山,以及采石場所在的小山坡。

溪水進入村的地方還建了個門,那是通往西南方向的出口。而東邊則延伸到馬場外一裏多,比馬場稍微矮一些。盡頭也開了個門,剛好在小溪的流出的地方,這樣子溪水就成了穿過村子西南流向東邊的內河。

對於新家,石路還是很滿意的。柵欄保護了裏麵的族人,老人和孩子有了更大的活動空間。狩獵隊外出時,村裏不需要太多人駐守,就能抵禦野獸的入侵。

在馬場東邊盡頭處,石路發現了適合燒磚的土。那裏的粘土中樹根草根都比較少,沙的含量不太多,容易塑造成形。

新的簡易柵欄建好以後,民兵隊和以及勞動組的一半都集中在東門那裏開始挖土。邊上準備了泥潭,讓孩子們不停的踩土,拿掉裏麵的石頭草根等雜物。

斷斷續續的挖了十天以後能用的土都取盡了,形成了一個寬大的坑,一場陣雨過後都填滿了。排水完畢,把底部平整一下,邊上砌上坎兒,引入溪水,就成了一個魚塘。

這個魚塘有兩米左右的深度,長三十米,寬十米。石路又在邊上挖了個相對不太深的,小的水坑,用於暫時儲存魚類。

等魚塘弄好以後,捕到的小魚統統扔進去,到時候再辨認哪種能活。確認魚種以後,就可以正式的放養。

泥土夠了,魚塘弄好以後,族人們先是造了些泥磚。接著再把兔窩子和雞棚移到小溪對麵下遊去,並且擴大了規模。豬圈則移到靠近魚塘的地方,搬出了馬場。

為了更好的管理飼養的動物,石路讓人在兔子窩邊上,以及采石場各建了一棟屋子。今後負責照料這些動物的族人就會住進去,全天候的看管它們。

鑒於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動物被飼養,陸果帶著人擴大了那裏的草棚,做好提前的準備。

這時候,野雞還沒開始下蛋,而兔子則已經增加到四十多隻了。飼料主要是一些野草,爛了的果子以及吃剩下的殘羹冷炙之類,喂養起來不是太麻煩。

完成這些以後,石路帶著人繼續的割草、整理竹葉以及開始製造磚頭。馬場上擺滿了各種材料,為將來的建設做準備。

石路打算用幾個月的時間來製作足夠的磚頭,準備燃料。等秋冬季節磚頭幹了就可以燒製了,現在則由於雨水的問題讓濕的磚頭不能盡快變幹,好多時候還得用草蓋住。

磚頭上的水少一些,到能搬動的時候,就會被搬進草棚陰幹。至於新的磚頭製作就簡單些,隻需要不停的用模子壓製。

壓製好的磚用石刀一割,就平整了,不需要多少人就能完成。石路隻安排了四個人專門負責做磚頭,等以後需求大的時候再增加人手。

在這期間,六月十六左右,巫宣布,梅子已經成熟了。眾人采集了一些,這些個頭小,黃橙橙的果子還有些酸,不過對於缺少調味的人們卻是難得的美味了。

巫特地舉行一次祭祀,然後石路在祭祀中正式宣布定居於此,這也是對華部落成立時許下的願望的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