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村這時候變了個樣子,馬場以及大廳前的院子用方磚鋪成平的,中間留著排水溝。每兩棟房建一個廁所,統統用磚頭和簡易陶管鋪設,這樣隨時可以用水衝走汙穢。
在魚塘邊上,挖了一個深池子用來存放汙水,以便未來進行積肥。屋裏的地麵也用磚頭鋪好,同時都砌好了火炕。所有的老房子都更換了一遍屋頂,粉刷了一次,屋頂這次全換成葦葉以及竹葉。
新建成的房子中,有一棟是用燒製的磚頭蓋的,經過特殊處理以後用來做專門的食品倉庫。所有的肉幹和芋頭等都分別放在裏麵的架子上。未來石路打算全部房子都用磚頭,暫時由於產量還跟不上,就先作罷。
現在又有幾對伴侶得到了認可,而和甚至還找了兩個。多出來的房子,都被分配給了他們。這次不再是小的隔著的房間,而是每一對分到三十平米。
在分給成家的族人新房的同時給長老們各一棟,桑和葉則沒有要。石路也捉摸著,特權多少會出現,提前點沒啥事的。原始的民主是基於生存的需要,物資充分以後必將打破這一平衡。
分完以後,依然有四棟屋空著,充當雜物倉庫。整個村子總算有了些模樣,讓石路看到了記憶中的影子。隻是這個村莊還是有些怪異,原始粗獷的風格夾雜著一絲現代的氣息,談不上什麼美感。
為了冬天能洗澡,石路特地安排勞動組建了兩棟作為澡堂子。一棟裏弄上幾個特製的陶鍋灶頭,儲存著相應的柴火。陶管把熱水引到另一棟,分為男女兩間浴室。
溪水上遊五公裏的地方由於比村子稍微高一些,而且溪水兩岸比較窄,隻有幾米寬。石路在這裏建了個簡單的水壩。之所以簡單,是因為勞動組的隻是把樹枝混合著土倒進去,蓄起水就算完事兒,漏水的地方也不去理會。
從水壩開始,石路帶著眾人把竹管以及部分陶管鋪到村裏,引水入村。接著在華洞所在的小山上建了一個有蓋子的大水池,形成一個高度差,作為衝洗以及生產用水。
原來的溪水岸邊也清理了一遍,保留一些竹木,未來打算種上些水果之類的作物。水底的石頭,有一些較好的黑曜石以及燧石,成為石器材料的主要來源。
就在柵欄以內,梅林的後邊,桑發現一股清泉從花崗岩和沉積岩的交接的石縫中流出。巫特地帶著人用磚頭把那裏圍起來,頂上蓋著個草棚。
本來他是打算把這裏也當做聖地——祭祀給華穀帶來好運的水神。石路則進一步,直接用陶管把水引進村作為飲用水。而且做了全新的規定,族裏麵,隻要在村裏,喝水必須喝燒開過的。
為了防止冬天水管被凍住,在飲用水的管道外麵都用些磚頭裹著,到冬天凍住了隻需要用柴草在邊上燒。明年石路打算把泉水擴大成池子,增大壓力後就不用擔心冰凍。
衝洗以及生產用水倒是不用擔心冰凍的問題,去年這小溪就很奇怪的沒有凍住。就算是建設了水壩,由於取水口在底部,壓力相對大,表麵的凍結不會影響流動。
新的豬圈和雞棚也建好,並且動物們都搬進去了。這都是第三次給它們換地方。未來養殖規模一定擴大,而這次則是為了給它們過冬準備的,有了相應的取暖的設施。
薛那邊在製陶方麵也取得些進步,石路從熊族換來的孩子中,挑出五個給他。同時也讓新來的五個成年的男人和十個女人幫他,他們的職責就是燒製陶器以及磚頭。
製作磚的任務由由勞動組負責,要一直到下雪為止。下雪以後,隻需要把做好的磚頭放進窯裏燒製,再不用冒著風雪在外弄泥土。
現在陶土經過精選,洗刷,沉澱等步驟,再用簡易的轉盤製成型。做出來的成品統統放在草棚裏等待水幹,然後用木炭在專門的窯洞裏燒製。
由於木炭的消耗比較大,加上冬天土炕也需要些燃料,狩獵隊中專門有一隊人馬由陸果帶著,四處收集柴禾。
燒炭是最簡單的活兒,為了加快木炭的收集速度,石路不再采取用窯的方式。他讓人在森林邊挖了一些坑,挖好後填上樹枝,底下點火。
等點著以後,上麵蓋上一層裹著泥巴的樹葉。等底下的木材碳化以後,迅速用土蓋住坑,一天後挖出來就是上好的炭。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山穀逐漸變得金黃,除了竹林以外,好多草木都開始枯萎。勞動組的則一直忙著收集各種塊莖,雜草,草籽等等,為牲畜做準備。在當初發現野豬的地方,那種有著肥大的葉子的草,沒等枯黃就被采下來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