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以後,族裏基本停止外出,神馬穀裏負責煮鹽的也撤回來。除了幫助新族人學習,燒製磚頭和陶器以外,石路把精力集中在給長老和孩子們上課上。
薛同時負責采石場那邊的窯的管理以及帶領孩子,壓力比較大。因此在長老會議中,石路提出讓孩子們盡量的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
失去父母的,特別是新來的族人中的兒童才集中起來安排。這樣就減輕了管理的難度,也能更好的培養他們。
對於有了孩子的族人,則把多餘的房子都分給他們,並且鼓勵他們找到合適的伴侶。實際上石路發現建了房子以後,把孩子單獨集中起來並不妥。不過那時候房子太少,也沒有太好的辦法解決。
族人們倒是沒有太多想法,按照過去混居的傳統,孩子能跑的時候就扔到孩子堆裏有老人專門照顧。而大人都在不停的為生活勞作,頂多就是晚上會陪著。
現在讓父母們把孩子帶著單獨居住還更符合石路心目中的家的樣子,也有利於未來的部落結構。畢竟這是一個一血緣為紐帶的原始群落,沒有這個紐帶的話部族能難有內部凝聚力。
為了讓這些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同時也不丟棄傳統的撫養習慣,石路依然專門的準備了一棟房子作為教室。
在冬天大部分時間,都會讓孩子集中學習。石路自己每天都會抽出時間教些文字,又從族人中選出經驗豐富的傳授給他們捕獵、生存的內容。
一些製作石器以及其他工具的能手則會帶著他們學習各種物品的製作,包括最先的家具,武器,草鞋皮鞋等等。而牛箭則要帶著他們進行隊列訓練,長矛使用技巧,以及射箭。
這個時候石路發現手頭並沒有太多的教材,教授的內容很隨意。正好趁著時間比較空閑,就讓巫協助著製作了些竹簡。
第一步,先把記得的文字全記錄下來,接著挑出一些常用字做成最初的識字課本。這簡單的竹片還不能每人發一本,大多數時候,就是拿著木炭在白板上寫。教室裏黑板都沒有,就用刷了白漿的牆壁代替。
對於學習比較快的孩子,石路決定采取分班的方式。當經過考核,識字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後,他們就會升級到更高的班級,學習更多的內容。特別是隻有經過考核升級以後,才能參加巫和薛的學徒選拔。
安排好這些以後,長老們發現現在還找不到一個能替代薛負責孩子教育的人,因為識字都達不到石路的要求。唯一達到的也就是桑,她現在卻還有族裏的後勤賬務要處理,而且有身子。
讓薛從兼職中脫身的計劃隻好作罷,石路決定先自己上,帶著薛以及兩個助手負責一段時間。等助手熟練了,他們再負責起所有的責任。
在成年人中,學習上進步也不大,因此,石路特意抽出幾個學的好的,作為老師。民兵隊則加強了隊列和配合的訓練。
這裏大部分人的個人戰鬥能力都很強,這是由於一年來飲食的提高,體質得到了較大的改善。按照石路的推算,一個普通的民兵可以對付三個所看到過的外族人。
隻是民兵們在配合上實在還是太差,現在隊列基本也就是讓眾人分清了左右,齊步走而已。如果讓隊伍同時刺出長矛或者是配合著次第刺殺,還是經常出現錯誤。
或許是人們對新工具的熱愛,隻有弓箭使用的時候,民兵能夠按照指揮者的的指揮行事。正因為如此,石路決定全族不管男女老少,都開始學習射箭,增強整體防禦能力。
石路一直就想做到全民都能射箭,不過由於生產力水平不高,製造的弓箭不夠就沒能做到。現在則已經可以做到每人一把弓,有了推廣的條件。
一開始族人都想自己製作弓箭,請求石路把物資分配給他們,石路沒同意。為了一定程度的技術保密,弓箭都由專人製造,這樣就算被仿製,威力也不如華族的。
民兵隊訓練間歇都會唱起一些石路記起來的小調,族人都紛紛學著吼叫。看起來隨著溫飽的解決,族人有了新的需求。
經過和長老們討論,決定由巫禾先編一些祭祀的歌。同時選拔了幾個有些音樂天賦的,邊學習邊進行改進。
他們也不負眾望,幾天以後就把勞作以及過去的經曆給編了出來。雖然十分簡單,不過總算有了可以消遣的東西。而巫更是用文字加刻畫圖案,把傳說中祖先的故事、神的啟示、這一年多以來族裏經過的磨難以及奇跡等等統統的編出來,交給他人用吟唱的方式向族人講。
族人中還湧現了幾個能夠有節奏敲打竹筒,用竹管做笛子的人才,統統都安排到巫那裏幫忙。
一下子,在寒風中,整個華村突然熱鬧起來,在吃飯前總是會有歌聲傳出。調子千奇百怪,不過石路也就不管他了,他自己幾乎沒啥音樂細胞,樂嗬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