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釀造製糖(1 / 2)

回到部落後,一連下了幾天的雪,部分活兒停了下來,族裏的主要活兒變成了製作工具。開春以後的大規模建設,各種石器銅器的消耗將大增,還有一些竹筐木材也需要準備好。盡管外麵大雪紛飛,屋裏的人依然忙個不停。

長老們基本把自己手頭的活兒交給了手下,幾個人按照石路的要求,製定和完善過年時就要開始的分配標準。

他們需要計算出要用多少物資,明年建多少房才夠安置已經結婚的族人。石路把這些瑣事都扔給他們,而專注於糧食的加工。

水稻收獲不少,加工的方式暫時就用石臼舂米。不過這個時候的水稻口感不大好,吃起來的味道有些幹巴巴的。

石路想也許是品種的原因,需要用時間改良,幾年後可能好一些。好在這東西單獨做米飯不好吃,煮粥或者磨成粉和粟米做餅倒有一股清香,非常受歡迎。

小麥粉算是吃的比較多的糧食,水磨在入冬前就加工了一些麵粉。精細麵粉製品的還不能夠普及,不過麥粉混合著粟米以及豆渣的蒸熟的窩頭卻成為了主食。

做飯的婦女有時候也會把麵裹在去皮的芋頭上,慢慢的蒸熟。總之內務組負責做飯的總是學著折騰些新花樣。族人們對這些新鮮的主食並不挑剔,都很喜歡。

每天吃飯時就是一鍋肉湯,裏麵放著筍幹南瓜白菜,撈一大碗,就著雜糧窩頭吃,除此以外每人還發一條鹹魚。

這比起以前半生不熟的烤肉好的多了,這幾年以來,華部落由於飲食的改善,營養的充分,顯得都更壯實。新族人對華部落這種飲食十分著迷,哪怕是老成員都比較討厭的鹹魚幹,他們都喜愛。

還未成為正式族人的遊民還不能每天都獲得窩頭和餅之類的東西,每七天才發一次。俘虜們隻有祭祀時會獲得一些糧食做的食品,平日大都是骨頭熬湯加些野菜幹,加一條小鹹魚。不過這樣每天穩定的供應,倒也讓俘虜們安心下來幹活兒。

對飲食不滿意的,可能隻有石路。盡管好多烹飪手段都傳授了出去,族裏還是以煮一大鍋混合的玩意為主,基本不會用其他的方法。

調料的單一也是讓他受不了的。目前就四種調料:薑、蒜、山胡椒和鹽。本來薑和蒜是巫用來占卜和祭祀的,結果被石路拿來做菜,還種了幾千斤。山胡椒是石路在附近發現的一種喬木,很高大,種子比較細小,很辛辣,看著像自己認識的山胡椒,就給了這個名兒。

不過,這地方怪異的土壤讓豆的產量居然超過粟,這就有了多餘的黃豆,可以試製醬油。酒精還得等明年,糧食 豐富以後才能夠大規模的生產,而且酒曲也難在冬天獲得。

打定主意以後,讓薛做了幾個專用的陶缸,石路準備用這些做醬。在銅板上炒熟豆子,再放鍋裏煮,撈出來以後就放在專門的房間裏,保持陰涼通風 。

由於冬天氣溫低,石路又接來溫泉的水適度給屋子加溫。不久以後,豆有些發黴,取出來以後放進缸裏,再加少量的小麥粉。

缸的底部鋪著粗鹽,加冷開水溶化後,作為浸泡用水。不過這時候石路就不確定該密封還是通風。家鄉的做法是密封,幾個月後就成一種豆瓣醬。但那需要添加糖,他沒這東西。通風的話,他也不確定這天氣成不成。沒有能確定方法他隻好把缸分為兩組,一組密封一組通風,放在暖房裏看看。

把缸放好以後,他開始琢磨糖的問題。一直以來他在各處追逐來采花的蜂蟲,不過蜜蜂還沒被發現,族裏幾乎見不到甜食。幾次想跟蹤熊,人少的話會被熊攻擊受傷,人多了熊根本就不會覓食而是逃跑,有蜂蜜的種類就始終不見蹤影。現在有了小麥,那就隻有麥芽糖了。

取了些小麥放到暖房裏催芽,幾天後等芽長到一兩分長,切下來待用。催芽期間,選一些麥麩,稻米和粟米浸泡後蒸熟,冷卻到一定溫度時和切碎的麥芽密封起來發酵。

發酵結束後就放進竹篾編製的籠子裏壓榨,榨出來的水用火慢慢的熬,就成了黏糊的糖。製成糖以後,他讓長老們都來嚐一嚐,這種神奇的東西也引起了轟動。甜味對人們的吸引超出了石路的想象。

好在他們見識過各種神奇的事兒,也就沒有和以前那樣的驚歎。之前巫每次都要為新出現的東西搞一個祭祀,現在他就集中在年底做這事兒。

麥芽糖的產量並不高,最後榨汁剩下的部分族人也沒有浪費,拿去做了窩頭和餅。有了這種糖,除了少量的食用以外,最重要的是石路獲得了一種非常好的培養各種所需黴菌的營養基,以後可以省下很多麻煩。

這時候製作醬、糖的院子已經擺滿了各種東西,好在有暖房,使得寒冬裏石路也能完成許多製曲的活兒。怎麼獲取空氣中的有用的黴菌,他不知道,幹脆就準備了許多的小的陶罐,混合了各種原料發酵。連蒸饅頭用的種子也被拿來培養。

看到倉庫裏還有些夏天采的果幹,石路也拿了一些,用溫水泡開後放罐子裏發酵。暖房的溫度基本保持在秋天時的氣溫,由於沒有準確的計量工具,他也就湊合碰運氣,這麼多罐子,窮舉法能夠找到有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