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沼澤改造(1 / 2)

在華坪北邊的沼澤地一直沒有被利用起來,一直都是作為族人的捕獵場所。隨著華坪的建設,沼澤的開發也納入了石路的視線。

從華坪到河岸將近一裏寬的地域,基本上都是一些長著雜草蘆葦的泥濘地,這是雲夢澤的起點。

北岸的舊河床的沼澤開發時機未到,南岸的這片區域的開發已經時機成熟,不然等建設好交易場所以後,這片地域就會成陷阱,妨礙華穀的發展。

沼澤的改造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其中的關鍵在於排水。至於調節氣候的作用,外麵的大片沼澤已經夠了,穀內部分改造以後還會減少蚊蟲,對居住有利。

雨季的時候,沼澤裏水很多,幾乎和梅河連在一起,這對施工既有有利的一麵也有不利的地方。最有利的就是可以乘著竹排,往水較深的地方行進,到達容易施工的地方。同時挖掘所需工具也能順利的帶進去,這樣比鋪著木板操作安全多了。

第一個要施工的地方就是華穀的出口。石路打算橫著挖一條水道,從北邊的梅河岸邊開始一直延伸到關山邊緣,這樣整個穀口就被懸崖和水路封鎖,加上山上的據點就形成一個完美的防禦體係。

沼澤中挖掘泥土相對容易一些,難的是濕漉漉的泥土不容易被堆積起來,運輸到遠處又太重。

規劃好水道的路線以後,石路經過實地的實驗終於想出了辦法。他讓陸果準備了許多較長的木樁,這些木樁選的是河岸邊上常見的柳樹。在要挖掘的地方,把這些柳樹樁緊挨著釘下去,挖土的隊伍把沼澤中的泥往兩邊倒。

由於水太多,隻要挖出幾尺深,水就滿了,這時候小的竹排就能航行,可以運送人和工具。

遇到那些幾乎能把人陷進去,無法站立的地方,就鋪上木板,站在木板上撈泥以及打樁,這樣就不耽誤施工。

工程的進度很快,動用不到四百人,十幾個竹排輪流的作業,每天能完成幾百米。

一看速度這麼快,穀口也才一裏多寬,估計沒幾天就能完事兒,石路就交給別人去負責,他轉向規劃別的方麵。

第二個需要施工的就是華坪和沼澤的交界地帶,這一地帶適合開墾一些稻田。隻是這地帶的水實在太多,所以今年是趕不上種植,隻能先開出來再說。

仔細搜尋了沼澤裏麵的狀況之後,改造隊伍選擇了一個半幹半濕的交界地帶,沿著東西方向規劃了一條溝用於排水,把溝修起來後,適當的在南邊填上更多的土,一年以後水就會被排幹不少。

這個活兒相對簡單,還沒有開挖水道那麼複雜,因此在東邊那條水道開挖結束後,施工隊伍就會來這裏建排水溝。

第三個施工的區域就是排水溝到河岸之間的地帶。這裏是穀內沼澤的中心地域,由於水太多,又長滿各式水草蘆葦,顯然不大合適修建稻田。

這片區域被規劃成許多池塘,隻要找到裏麵一些比較幹的地兒,沿著這些地方挖掘排水溝,溝邊的泥土上種植柳樹和蘆葦,工程就算完畢。河岸邊同樣是采取柳木樁的方式,邊上堆積淤泥。

今後每年不斷的把建成的池塘裏的泥加在上麵,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道堤壩。當池塘建成後,養魚的中心就能放在這,並且溝渠還能和梅河相通,方便換水。

小溪和生活用水的出口也改向沼澤區,這裏未來會是池塘,又能和河水交換,萬一積肥太多就可以通過河水把汙穢衝走。

如果有可能,石路都還想把那部分池塘改造成一個微型的湖,既美觀又實用,當那需要大量的人工,部落才基本告別溫飽,沒閑心整那些呢。

水道完工的很快,本來也不長。由於怕與河水聯通後,水就一下子漫過施工的地兒,完工後並沒有馬上就把河岸挖開。

經過一番分析後,施工的族人在石路的指揮下,沿著關山西南方向又挖了幾十米。那裏的地勢相對低一些,能夠從那裏把水排出去。

挖好以後,河岸被挖開,河水就湧了進來。河水的衝刷有些破壞堆起來的堤壩,特別是東邊的部分,經過用樹枝加固以後才解決問題。

排出去的水在穀口外麵的大沼澤中到處亂流,衝倒了不少的蘆葦,有些本來是泥潭的地方現在又重新蓄水,看起來好像河麵拓寬了不少。

這樣水漫金山似的樣子延續了一裏,最後又會合到梅河,石路心想幸虧河岸被挖開的地方其實不多,由於河麵較低的原因能引來的水也少,不然大沼澤就要變湖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