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沼澤改造(2 / 2)

這一條原始的防禦用河完成後,本來還打算在關山這裏建一個碼頭,隻不過由於水太淺,除了小竹排以外就沒法進入,石路就不再考慮,隻能等到幾年後拓寬了,或許才能航行大船。

完成了南岸的規劃讓族人繼續施工,幾個比較優秀的族人在石路的帶領下組成考察隊,在北岸仔細的尋找這裏能利用的東西。老河床如今是一條狹長的沼澤,年月久了或許水也會消失,要麼就是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重新成為新的河道。

新老河床之間的竹林幾乎沒有被砍伐過,這幾年族裏用的都是在南邊獲取,這地方別的不多就竹子到處是。

這一地帶要如何開發,暫時還沒有一個完善的方案。現在生產集中在南岸,並且短期內也能滿足部落的需求,石路要尋找的是一個合適的渡河點,看能不能建橋梁。這是為了今後的交易做準備的。

大荒原的部族要到達華坪就必須有個過河的方式,如果隻靠著竹排和船,先不說有的部族不願意下水,華部落也沒那麼多人力去搞額外運輸。

現在所知的陸路,最快的就是穿過荷花盆地的馬群遷徙通道,找到一條路繞過穀口進入華穀沒有太大難度。隻是過河麼就成了難題。

現在的技術條件,要讓石路在百米寬的河上修建一座橋,那簡直不可能。即便是修了橋,也足以把河麵給擋住,行船就不行了。浮橋也更不能,那東西麻煩,看起來隻能是選用水路這種方式了。

北岸現在唯一有建築的也就是稍遠的山上的陵園,平日都是通過竹排渡河來往,也沒有什麼不便。

沒有找到合適的渡河方法,石路就放棄了造橋的念頭,而是轉向規劃這北岸的土地如何使用。

沼澤的部分可以按照南岸的模式進行改造,竹林就有些難辦。他很想保留這些竹子,作為每年的竹筍和材料的源地,畢竟從這一直延伸到老虎灣有著近萬畝的上好竹材林。

但竹林所在的位置是最佳的建築用地,即便在四周開辟農田,沒有砍掉一半的竹子的話,莊稼的陽光就被擋住。

超過十裏的舊河床,開發起來倒是容易一些,不論是養殖還是開辟成稻田,都比外麵的沼澤方便多了。隻是陪同著石路的華猛,就是桑的孩子提出是不是可以把水引進來,形成一條河,用來運輸呢?仔細一琢磨,石路覺著有些可行。

在老虎灣開一個水閘,控製兩河的水流量,那中間狹長的地帶就成了一個河中的島。如果遇到洪水,除非是華穀的穀口被堵住,整個部落都會是安全的。

主意定下來後,隊伍暫停了考察,而是返回了部落。這個工程還需要仔細計算和衡量,首先就是不能影響到十裏平原的灌溉係統。至於別的地帶的開發,除了村子對麵的地帶可以進行部分的利用之外,就暫不做別的變動。

老河道同梅河的交彙處緊挨著北麵從熊山上延伸的緩坡,這裏的河道開始變寬,而且左右兩邊都是沼澤。如果把兩邊沼澤的泥土挖走,拓寬河麵,就能形成一個寬闊的天然水庫。

水庫和所挖的魚塘連接起來,魚還能自由遊動。裝上柵欄,魚不能逃脫出去,河水卻能隨時進出,這很有利於養殖。

拓寬的河麵邊緣,如果建造碼頭以及造船場,能停泊的船會更多,對於擴大航運規模來說是個有利的條件。

那裏的劣勢是離著華村有一裏,而且隻能建在北岸,防禦起來就難一些。以華部落當前的需求,也不必要擴充多大的碼頭,石路同樣打消了立馬建設的念頭,而是決定在那裏建一個小據點,供巡邏的警衛隊水上中隊使用。

捕魚的勞作斷斷續續的一直在進行著,河道裏有一大部分的魚是洄遊的,族人根本捉不完,等水庫成型後,據點也可以作為一個加工魚類的場所。

隨著對沼澤的規劃完成,華部落東麵的防禦體係基本完善,剩下的就是盡快完工然後投入使用。其實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已經超出了這個時空抵禦攻擊的需求,或許是石路的不安全感,暫時不想擴張的表現。

迄今為止華部落同外族的戰鬥都沒有在華穀裏爆發過,隻是所有的長老都相信,隨著華部落被更多部族所知,這裏遲早會被襲擊,大荒原中這類經驗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