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路定下了要同蓮部落合作的基調以後,長老們以及桃開始討論采取什麼方式合作。
由於今後遇到的事兒還很多,單憑石路一個人想來想去的是很難有完善的方案的。因此他第一次采取了這種方式,培養手下的思考能力。
部落的事務越來越多,他希望自己的手下具備更好的管理能力和處理突發事件的反應力。如果每個人還是按照傳統的遊獵時代管理,那就跟不上發展了。
商議的結果是促成對方加入聯盟。至於如何說服,如何確定交易規則等,石路讓桑抽調一個副手,去桃部落商議。
桃很樂意促成這件事,因為在去年的聯盟協議中,桃部落擁有了一些物品的代理權,隻是一直接觸不到別的部族。如果蓮部落能夠同華部落聯盟達成協議,這意味著桃部落的生意上門。
這時族內事務中也有喜訊傳來。五月末的時候,南梅村通往三岔河的道路按照石路設計的標準修好了。
這條路用了大量的粘土和石頭,沿著河邊,按照中間高兩邊低的方式築起路麵。這段路的路麵寬一米,長度是六十裏,中間還有兩座木橋。一些水量小的小溪,人馬就直接從水上趟過去。
之所以修的這麼快,是因為最早運送錫礦的時候,峽穀中比較危險的區域已經被清理,幾年來斷斷續續的也修了一些原始的路。南梅村到錫村估計要五十裏左右,目前正在從兩頭向中間修。
路修通以後,運輸隊從三岔河到南梅村的時間就縮短了,早上出發,傍晚就能到村裏休息。
這時候欠缺的就是三岔河的據點,水路行駛到這最快需要一天,來往的運輸隊都得在有老虎、狼群和猙獸活動的地帶過夜。
正好沼澤改造的大部分工程已經完成,接下來的是需要幾年時間的事情,石路就調集了這部分工程組人員,親自前往三岔河修建據點。
為了方便材料的加工,有十個木工帶上工具隨行。到了三岔河以後,石路考察了一天,然後決定把新的據點修在南梅河與主河道的交界處,他看中了梅花山腳的一片幾百米的灘塗。
在這裏修建據點有幾個好處,一是在山腳,有利於開發山上的果樹資源以及木材。二是這裏有修建碼頭的良好水域,作為中轉站十分便利。三是這裏處於梅河南岸,沿岸的灘塗平地一直延伸到梅河盆地,南邊則是適合開發成種植粟的丘陵。
建成以後,這裏就成為連接南梅河穀以及華村的交通中樞,能夠支援兩邊的建設。
新的據點被命名為百裏村,表示這裏是華穀的起點——梅河從這裏到穀口經過幾次測量得出有一百裏左右。
按照石路的一貫風格,主要建築區就放在灘塗邊上的一塊高地上,防止洪水襲擊。高地連同灘塗一裏範圍內都將被柵欄圍起來,這項傳統的活兒工程組兩三天就完成。
在石路的規劃中,時機成熟後百裏村將會擴展成一個小城,作為北大門防禦華穀。所以村裏也建起一座神廟,一些居住的房子。碼頭、木工作坊以及能造竹排劃子的船塢也會陸續的建造起來。
沿著百裏村往南梅河上遊走一裏左右的河比較窄,六米寬的河麵夾在兩岸的峽穀中。為了通行方便,石路決定在此建一座木橋,這是此次他親自來的主要目的。
這裏建木橋最大的障礙是太高,橋墩難搭建,加上長的粗大巨木很少,而且目前根本沒法運輸。磚頭和石料就不用想了,粘合劑隻有石灰,經不起河水的衝刷。
按照他的估算,至少一兩年內,從錫礦村運送來的物資都得通過水運的方式才能放進百裏村的倉庫。
盡管困難重重,工具也簡陋,石路還是決定把橋的建設推動起來。經過對橋兩邊的地形考察,他發現其中一個較矮的地方,比較適合木質的橋墩放置。
經過一番謀劃以後,伐木的人就開始到附近山上找巨大的原木。按照族長的吩咐,他們要選擇一人才能抱過來的栗木,這類型的樹比較堅硬而且耐水。
木匠們除了加工木板以及修理工具以外,還要負責在兩岸建起一個木頭的塔台,為調運粗大的木頭做準備。
族長大人也沒有閑著,他做出了幾個巨大的木輪,拚成滑輪組。又吩咐運輸隊回華村時告訴陸果,做一些粗大的繩子。幾天後,繩子運到,木輪也做成了,木匠也搭起兩個堅固的木塔台。
伐木組的效率比較低,才找到兩根合適的巨木,用滾木運到工地就花了兩天。一切就緒以後,三百多人一起使勁,拉動滑輪組把巨木搭在河的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