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煤礦建村(1 / 2)

在解決紡織問題的時候,薛那邊也有些麻煩,長老們找不到好的解決方法。

薛的冶煉組裏,燃料出現問題。經過這幾年的開發利用,薛對陶器的製作工藝進行了改進,燒製磚瓦和冶煉的技術也提高了不少。

燃料的問題出在合適的木炭已經不多。周圍的竹木雖然茂盛,不過燒出來的炭無法燒製好的陶器,冶煉銅的時候效果也不如以前。

這點是石路沒有注意到的。他一直以為,隻要是木炭,都能夠作為燃料,燒製器物。不過薛幾乎天天與炭打交道,已經總結出哪類木炭適用。

陸果能想到的辦法就是找到合適的樹木,開辟新的炭窯。隻不過此類樹木較多的地方離著華村比較遠,也不靠近其他的據點。

要建新的炭窯,有幾個地方可以選。一個是華穀外,離著華村有一天的距離,選那裏有個弊端,運輸不便,要修專門的路。

另一個地方是北岸熊山上,那裏的缺點是能用的麻栗木太少,一兩個月就能砍光。建造一個炭窯,必須按照一個據點的布局,隻使用兩個月劃不來。

其他地方也是種種原因被排除在外。長老們做不了決定,隻好讓石路想辦法。

石路首先想起的就是煤礦了。已經發現的小煤礦,由於一開始人手不足,就沒有考慮使用。加上那裏需要建設的地方多,規模不小,所以就耽擱了。

本來石路是想在統一開發梅河北岸的時候,再去建設的。現在看來也許要提前。當然,石路也不是盲目的去建設,他首先派了和去挖一些煤回來,交給薛試用,能用了才決定開發與否。

煤炭的確是好的資源,哪怕那隻是露天的品質不高的煤,都有很多用途。隻是一切的原則就是實用。如果不適應現在的生活,或者能夠找到比煤成本更低的燃料,都不用去利用。

石路可不想好高騖遠,一切都超出實際的去發展。如果他那樣做了,部落再先進,也會被自己給折騰到虛弱。

不過幸好這煤炭還是有價值的。薛用和帶回來的煤,分別燒製了磚瓦和陶器,效果都很好。隻不過在煉銅的時候,不如木炭。

等石路聽完薛的報告,他決定建設煤礦,挖煤燒磚。這樣就能減輕木炭的需求壓力,有用的炭都集中的供給煉銅的爐子。

煤炭的開采倒是簡單,埋藏不深的礦床挖起來比銅礦容易多了。銅礦麵對的都是更堅硬的石頭,現在都能開采出來,煤層就不在話下。

難點在於建設量大。首先是運輸問題,部落需要建設一個碼頭和一段路。冬天封凍之後,如何運送也是一個難題。

其次就是那個小盆地裏就得建成一個新的據點。挖煤的人至少要上百人,生活設施規模不小。加上北邊的活動少,猛獸比南邊多,防禦設施也不能少。

石路心想,早晚都得開發,不如現在動手。於是他召集相關的長老和建築組的討論,集中建設的話需要多少時間能完成。

陸果報告的消息不錯,如果動用部分建造城牆的人,十月末封凍前就能完成。如果順利的話,新碼頭甚至可以使用起來。

材料方麵不成問題。為了建設城牆,一年來部落裏已經儲存了足夠多的磚頭和石灰。至於木材的話,華村和百裏村的儲備能夠用好久。

條件都具備,石路決定馬上趕工。他讓陸果組織兩組人馬,一組負責建設碼頭,另一組負責修路。等簡易碼頭完成之後,大量的材料就運到盆地。

碼頭就選在老虎灣,那裏離著神馬穀很近,有事情也能就近照料到。陸果抽調好人手之後,幾百人就趕往那裏開工了。

碼頭建的比較簡單,隻要在河邊打上一些木樁,砌上一些石頭就成。因為那裏運送的主要是煤炭,隻要能讓竹排和船有穩固的停靠地點就行。

邊上還建起了兩棟人住的屋子,組成一個小院。在院子邊上就建起幾個草棚倉庫,不淋雨就成。由於運送的是煤炭,可能容易燃燒,所以倉庫邊上還挖了些水溝。

路比較難修一些。從老虎灣到桃林那裏是山坡。要讓運煤的馬車能順利上去,就得繞開平時走的近路。由於那裏土質相對疏鬆,還得防止滑坡。

石路親自去指揮修路。他在坡度比較大的地方打下了許多柳樹樁子,穩住路下方的土。接著讓石匠從開采的石料中緊急加工了一個石碾,運到路上用牛拉著壓路。

路麵單靠土還不夠結實,周圍石頭又不多。所以族人們在他的指揮下砍了不少的老竹子和木材,填在路上。上麵蓋上一層土壓實了之後,馬車就能通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