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地方有沒有發現合適的?”
“煤村東邊的桃花林,那裏的斷崖多的是。”薛回答。
“開春就去建窯,剛好那裏不用擔心燃料。”石路決定道。
薛聽完後,就帶著眾人去忙活了。石路坐上雪橇,趁著這幾天風雪很少,去神馬穀看了看。
如今煮鹽的地方已經形成一個大的作坊,那個充當倉庫的山洞隨時堆滿了煮好的鹽。為了節省燃料,在天氣好的時候也能曬鹽,陸果還在東邊開辟了一塊廣場,作為鹽田。
煮鹽的工具由陶盆換成了七八個大銅鍋,鹽井也被擴大了。這裏每天能夠煮出將近一百斤的鹽,春秋兩季陽光好,還能增加不少產量。這麼多的鹽,已經足夠族人日常所需以及交換的需要。
現在整個製鹽的工序也改善了很多。年初的時候,石路特地讓薛和陸果按照自己的意思,改變了過去簡單的方法。
煮鹽的時候,先是汲出鹵水,然後曬成粗鹽。粗鹽再放進銅鍋裏慢慢的熬,並且用麻布做成的紗網過濾。這樣得到的就不是又苦又澀,還帶有腥味的鹽塊了。
為了運輸方便,過濾完畢的鹽水,會被放進銅鍋裏繼續熬。這時用的銅鍋,應該是一個銅鼎的樣子,長方形的。
當水分煮幹之後,鹽就凝結成一塊,端出鍋翻過來輕輕的敲打,一整塊長形的鹽就倒了出來。這樣做出來的鹽塊很堅硬,拿到炭火邊烘烤過後,敲碎下來都很費勁。
每塊鹽磚的重量,在二十斤左右,這是為了同外族方便的交換。交易的時候,就不必每次都過秤,至於族內所需的就沒有那麼多講究了,鹽粒和小塊的鹽磚都行。
石路之所以采取這個方法,是因為目前用麻袋或者陶罐裝,成本不合算。至於獸皮袋,同樣不合適,潮濕的時候,整的鹽有怪味。
換給大荒原和南方的部族後,他們怎麼敲碎使用,石路也就管不著了。這鹽塊總比過去用獸皮袋裝的粗鹽好很多,南方的部族都把這叫做雪鹽。
石路統計了一下,今年被換出去的鹽已經夠多了。其中南方去了兩千斤,北方去了三千斤。這幾乎把前幾年囤積的都掏空了,要不是今年增產,可能都不夠。
不算不知道,原來這裏的鹽礦也不算小。換出去那麼多,怪不得造成南北兩邊的原始貿易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就華部落的需求來看,每人一年需要三斤鹽左右。至於其他部族,遠遠達不到這標準。過去的羚族就沒法天天都吃到鹽,一年裏換來個幾十斤是常有的事情。
“還是要擴充人手,保證每年有足夠的鹽能換出去。”石路說道。
他決定添加幾個鍋,把長期保持不變的煮鹽人數擴充為四十個。至於鹽井他不再擔心,現在有了銅,能夠鑽出更深的的礦。
銅礦一直都在忙碌著,別的地方需要人手時,陸果也不會從這裏抽調。銅已經去跟著牛箭忙活了,如今就由警衛隊管著一幫俘虜在挖礦。
現在的礦基本上還是在地表,俘虜們每天都拿著石錘敲敲打打,效率不是很高。不過一天能保證四五十斤的粗銅產量,已經不錯了。
這個礦的儲藏量有多少還是未知,石路也不知如何估算,反正先讓他們開采著,等挖完再說。礦井的建設還不著急,畢竟那樣子比露天開礦危險許多。
要不是當初這裏出現過滑坡,挖礦就沒這麼簡單了。也許要發現銅礦都得很久以後,因為石路也不懂怎麼探測地下有什麼東西。
他那可憐的地質知識加上任何工具都沒,主動去找的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找到。
叫過一起來看的陸果,石路吩咐道:“在神馬穀裏多建一些房子,今後逐步的安排人來常住。”
這裏是華部落的命脈,石路必須開發並且防衛好這裏。不過這裏的優勢很明顯 ,東西兩邊都不用擔心,唯一有可能的就是來自神馬山西南的入侵。
他決定明年沿著神馬山,爬上南華山脈看一看,如果有合適的開發據點,就建一個。這麼一來,華穀簡直就成烏龜殼了。
神馬山未來的規劃是作為竹材和木材的供應地,桃已經按照要求在建設。華穀中大部分的竹林都會被開墾,到時候必須保證竹子的供應,目前部落根本無法缺少這種簡便的材料。
當初長老們也提出在山上修路,被石路否決了。目前銅礦的鹽作坊通往河邊碼頭的路已經夠用,除非是山上發現別的資源,暫時就不用費那個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