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完畢後,石路讓各據點的負責人返回,他接著去查看了陶器和銅的生產情況。
進入作坊裏,族人正在忙碌。如今礦石供應穩定,神馬穀那邊每天能出產五十斤的粗銅。錫村每五天能夠運礦石回來一次,加上煤炭如今也在生產。所以薛就不用為別的瑣事分心,能一直專注於華村裏。
冬天的寒冷更有利於冶煉的進行,幹起活兒來比其他季節舒服許多。薛打算多做一些銅器,為來年做準備。
實際上目前的產量並不算多,加上技術條件的限製,銅還不能廣泛使用。目前,部落裏也就是軍隊的武器由石器變為銅、個別小組有銅製作的工具以外,其他小組依然使用大量的石器。
木工擁有足夠的鋸子和刀斧等,因此他們的技藝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本能滿足族裏的需求。
桃那裏,依然缺少工具。除了有幾把伐木用的斧頭和鋸之外,整理枝葉都隻能用石刀。采石使用的部分,銅工具的消耗很大,每天都有工具需要回爐。
公共食堂裏有銅鍋和部分銅菜刀,普通族人家裏還隻能用陶器。為了讓長老們方便,石路特地讓薛給長老們一家送兩個鍋,算是特殊待遇。
“現在做出來的銅器容易損壞,繁忙的時候修理都跟不上。”薛說,“除了銅鍋和武器,幾乎每隔幾天就得修理一次。”
“你做幾個大錘。”說著石路在地上畫出了形狀。薛趕緊安排人去製作模具,按照石路所說,做了些錘子和敲打用的台子。
過去薛隻依靠鑄造的方法,加工各種工具,做好之後在石頭上打磨。現在就試著結合鍛造的手段。
石路一開始也沒有太大的信心,他對金屬的了解也不是太多。不過當薛做出來更硬的銅鑽子後,他的擔心就沒了。
最大的收獲,莫過於薛能敲打出很薄的銅皮。根據不同的厚度,銅皮就有各種用途。首先能夠在木犁上覆蓋上銅,敲打過後就是犁頭,非常節省資源。
除了犁頭,弓上也能用上,讓弓箭的韌性更好,增強了射程。其他的用途如車輪、船上等都用得上。
磚瓦的製作,是最成熟的技術。這些年由於建築的需要,幾乎天天都在準備這些材料。
“現在熟練的人多嗎?”石路問。
“很多了,有十幾個人,能夠獨立完成,不用我再看著。”薛答道。
“分開幾組,到各個村都建些磚瓦窯,不能什麼都集中在華村。”石路吩咐道。
這是石路一直想做的事情。畢竟從華村運出去,是一件費力的事兒,不是萬不得已,就不必如此耗費周章。
同時,由於華村附近能夠利用的土,已經不多。畢竟要得到好的材料,總不能隨便的選土。隨著建設的進一步展開,說不定還得從外麵調集磚瓦回來。提前做好安排,未來就減少些繁瑣的事情。
城牆所需的磚頭倒是已經積累了不少,隻需要等石頭地基完成,就可以隨時開始往上建設。那時候,進度就能加快不少。
陶器如今也形成了一定的製作規模,部落裏早就夠用了。不過隨著交換的擴大,還需要囤積更多的成品。這可是目前華部落的優勢,石路希望通過陶和鹽,控製接觸到的區域的交換。
目前,薛製作的陶器種類還不多,主要是陶盆和陶罐。石路讓他多做些陶碗和陶壺,並且給他畫了圖樣。
這對於如今的薛已經不是難題,他能夠做出更多樣式的物品。陶土的加工,他已經有一套別樣的工藝。
現在薛的製陶作坊很大,也不像一開始那樣簡陋。陶土挖出來後,就會經過幾個池子,在裏麵衝洗,沉澱。最終才形成能用的泥。
這樣精細的工藝,製作出來的陶不像一開始石路搗鼓的土鍋那樣容易漏水,可塑性也增強了許多。
為了增強防水性能以及外觀的華美,薛還在陶胚外麵塗上一層塗料,這是用一些植物和有顏色的石頭搗鼓成的。燒製以後,陶器就變成暗紅色的,還有些光澤。
這過程中石路並沒有指導他,不過做出來的效果卻非常棒。在眾多族人中,薛算是一個能鑽研的人了,石路為此很高興。隻要多出這樣的幾個人,凡事就不必他親力親為了。
雖然這裏並沒有太好的土質,瓷器似乎很遙遠。不過石路也不在乎,能有的用就行。至於進一步的美學之類,還不在他考慮的範圍,隻能順其自然。
“族長,能燒石灰的石頭,華村已經不多,我們也不能挖華洞。”薛在石路看石灰窯的時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