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羊皮紙卷(1 / 2)

十一月雖然風雪不斷,不過人們依然繁忙不已。生產組的忙著篩選種子,照料牲畜。建築隊正在修理工具,為來年做準備??????每一個組,每一個人都沒有空閑。

石路依然很忙碌。會議後族裏的一些新改動,不可避免的出現新問題,他得隨時解答族人的疑問。

會議後,最忙碌的就是各個長老,以及教育組的人。因為石路要求他們把一些生產的技藝寫下來,做成各種典籍。

部落裏凡是認識石路教給大家的文字的,都被集中起來,為這活兒忙碌。石路可沒幹過編書的活兒,加上又沒有紙,所以做起來困難重重。

長老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對於一些抽象的字,無法理解。大多數時候,他們就靠著圖畫的輔助,來辨識其含義。這樣,記錄下來的東西就顯得十分淩亂。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石路先把自己想起的常用字全寫在白色的牆壁上。然後找來巫禾和水鹿等幾個認字較多的人,一起編寫字典。

同時,為了節約時間,記錄時也基本上是以簡單為主。比如關於小麥的麥典就隻有一張獸皮。上麵畫上小麥的樣子,然後畫上太陽和月亮運行的痕跡,作為收種時節的記錄。

文字上記錄也很簡單,盡量選擇準確而少的字去描述,一切以這時空的語言為基礎。就連發音,都迎合了上去。

石路傳授的文字,被巫禾和祭司們稱為神的語言,所以他們接受起來很快。幾天的功夫,他就把自己記得的常用字都寫了下來。

其他人就忙著記錄,這時候隻能用抄寫的手段來進行。不過這短短幾年,學會書寫的人遠比認字的人少多了,所以進度很慢。

記錄用的材料也是一個問題。之前石路就是找些獸皮和和竹片,然後隨便刻刻畫畫,反正隻要自己能看懂就行。

不過現在幾乎是第一次給部落準備書籍,那就不能同之前那樣了。石路選擇了羚羊皮作為記錄的材料。

首先,他把羊皮的邊角切整齊,然後刮掉上麵的毛。接著又讓人多鞣製幾次,展開後差不多就能書寫。不過為了能長久使用,石路還烘烤了幾次,然後用重物壓平。這樣加工後的羊皮,就成了簡單的羊皮紙

至於墨水,巫早就解決了。他改進了最初的配方,添加了更多的炭灰,還加了些油脂。這樣的墨水,寫上去很難脫落,能夠長時間保存。

書寫的筆,也經過改進。以前就是拿一根木棍蘸著墨水,或者直接用刀刻畫。新的筆用竹管做成,筆尖用狼毛和其他較硬的木材綁在一起。這種筆介於硬筆和毛筆之間。

之所以做成這種模式,也是因為羊皮紙的關係。太硬的話,很容易把羊皮紙捅破,太軟的話著墨困難。

由於羊皮紙和墨所需的數量很多,所以石路把這活兒交給相應的作坊,專門的製作。正好製皮革的族人暫時任務不重,於是石路讓他們全部投入進去,爭取短時間內做出所需的羊皮紙。

記錄的工具改善後,能書寫的幾個人就夜以繼日的忙碌起來。長老們也得不停的查看閱讀,以便發現錯誤。

水鹿提出,過去教育組給孩子們傳授文字的方法太簡單,而且也不全。他希望石路能改善一下,不然效率很低。

這時候石路才想起,一直以來,水鹿那裏都沒有教材。傳授文字的時候,隻是采取讓他們認字,然後照著字形在地上刻畫。

這種方法效率太低,至今也隻培養出四十多個能認字的兒童。至於能寫字的孩子,隻有幾個。認識的字也不多,都是部分常用的而已。

這讓石路決定編寫教材。通過教材的圖解和故事的吸引,能讓更多人記住文字。比起現在既無文獻,也沒有合格的人員就好一些。

這時候他也沒法編寫太多內容,隻能是選擇幾個部落裏流傳的故事,以及祖先的傳說等。同時,石路也委托巫截取些神話的片段,編入進去,盡量用上常用字。

第一本教材是文字的教材,隻有三百個常用字。裏麵配了大量的圖,方便學習的人理解。再配上幾個小故事,用來加深印象。

這簡單的東西,就是孩子成年前所要學的。至於更多更深的東西,慢慢再教,隻要讓負責記錄的祭司先學會就行。

實際上,石路也知道,到成年時,能夠完全認識這些字的孩子,估計還是極少數。不過一切都隻能慢慢來,文字目前還不是最需要的,先讓他們有個印象就成。

第二本教材就是教會孩子們數字和計算。內容采用的也是極少的文字加大量的圖案,數字的書寫和認知相對簡單。隻要他們認識數字了,就可以逐步的教授一些加減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