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石路回到華村的時候,城牆的收尾工程也快完成了。新建成的城牆比之前計劃的還高些,而且設計上也做出了少許的改變。
整個城牆的尺寸做出了一定的修改。牆體高三米,垛口高四米,寬接近兩米。在城牆的東、南、西三麵開了三道城門,城門上蓋起角樓,是所有建築中最高的。
北麵的門直接通向河邊碼頭,陸果這幾年裏把船塢也擴建了。原先石路並不打算把城牆延伸到河邊,而是建造防水堤壩。不過後來他改變了主意,船塢和碼頭也被納入城內,有兩道南北延伸的牆一直建到梅河邊。
由於碼頭附近需要建設倉庫,平時也是不讓閑雜人進去,因此陸果保留了最先的城牆設計,把倉庫和居住區隔離開。
護城河也是隨著城牆的建設而挖成的,填充牆體需要大量的土,於是就成功的挖掘出四米多寬的河道,深度有一米多。桑本來提議從外麵大沼澤裏抓鱷魚養進去,不過華穀的氣候不適合,隻能作罷。
磨坊的設置也很巧妙,西北角和東邊的位置,一共建造了五個磨坊,用來加工糧食。磨坊外麵就是城牆,河水形成的兩道小瀑布就沿著牆角流下去,雖然整體上看起來很怪,不過石路很滿意。
吊橋和城門的加工已經不成問題,石路特地囑咐陸果,采用來自星星湖的硬木。隻要等城門上的木製滑輪準備好,就能夠裝上門。
七月十六的時候,所有的工程都結束了,石路把在外忙活的長老都叫回來,參加建成的祭祀活動。
在祭祀上,石路決定把華村改名為華城。在城門樓上,寫著“華城”的簡易牌匾被掛了起來,同時葉也抽調了警衛隊守衛城門樓。
儀式結束後,石路回到神廟,同長老們商議華城的管理模式。華村變成華城之後,裏麵還有許多空地可以建造房屋,不過一些設施需要移除。
薛的磚瓦窯要搬到外麵去,城裏就留著瓷器作坊和冶煉作坊。今後華城將作為各種作坊以及族人居住的所在,更多的生產部門要搬到城外。
其次是進入的人員的管理。城內隻允許遊民和族人進入,俘虜要住在城外。隻有那些在各家充當仆人的俘虜,才允許進城。
外來的訪客,今後將居住在華坪,而不再進入城裏。隻有那些前來學習的人,拿著信物才能進入。
同時,城裏也不再養殖牲畜,所有圈舍都搬到城外。不過為了生活和防禦需要,會設置臨時的馬棚和牛棚,供運送物資的牛馬休息。
陸果說道:“華城能住三萬人左右,不過族人現在都分散在各處,要麼是慣例俘虜,要麼是幹活兒。空著的地方很多,能不能多安排人進來?”
目前華穀住著的人主要是管理人員以及有一定技術的人,他們都在作坊忙活,其次就是神廟係統的人。
“暫時不用急,如果所有的族人都住進來,差不多滿了。那結婚的族人,房子怎麼分?”石路問陸果,這些事兒一直都是由他負責,石路好久沒有過問。
“現在華村,啊華城裏能蓋房的地方還多,目前的族人都能安排好。”陸果回答道,“等目前放俘虜轉化成遊民後,就不夠了。”
“那就在神馬穀裏安排一些族人,那裏條件好,也靠近華城。”石路說道。未來神馬穀將成為華城的後勤基地,那是華部落的核心區域。
北部大荒原以及南部的小部族,由於受到華部落同盟各個部族的影響,因此今年陸續的都來到華穀尋求交易。
華部落的族人們多少的有些私人物品,也想從其他部族中換取自己需要的東西。今年開春以來,他們一直想請求部落開放交易,允許別的部族的人進入華城。
石路基於保守一些華部落的秘密的緣由,暫時未開放。那時候整個部落忙個不停,到處在施工,警衛隊沒空管理。
趁著城牆的建成,石路正式的啟動了內市和外市。內市就在城內,隻供族人和遊民交易使用。外市則在華坪,族人、遊民可以在那裏擺攤,而且隻需要繳納象征性的物資。
根據桑的記錄,今年開春以後雖然交易陸續的進行,不過量都不大。華部落最主要的交易還是在聯盟內部,而且有自己的商隊負責。
“華坪的房子都沒用上,要不安排別的用途?”桑建議道。
“留著吧!可以讓一些表現好的俘虜到那裏交易。”石路說,“你們琢磨下,安排一個小隊管理交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