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冬雪(2)(1 / 3)

賀天宇坐下來,把一摞稿紙扔到小芽麵前,臉上現出一種慵懶的疲憊。"天哪,蘇立人居然挑中我來寫本子。無聊透頂。"

小芽也坐下,飛快地把劇本看了一遍。這是一個獨幕小歌劇,主角是養雞場的一對老頭和老太。老太太喜歡接受新事物,講究科學,一心要試驗新的養雞方法。老頭趨於保守,拒不合作,對老太婆又是諷刺又是挖苦。經過一番動員說服和思想鬥爭,以及"眼見為實"的教育,老頭甘拜下風,承認了自己的落後,表示全力支持老太婆的科學實驗。劇中人物寥寥,場景故事都非常簡單,但是人物性格突出,思想轉彎的過程一波三折,對話和唱詞妙趣橫生,是一出溫馨的家庭喜劇。

"很好玩的。排出來大家一定喜歡看的。"小芽由衷地稱讚。

賀天宇聳聳肩,表示他的不以為然。"這算個什麼?"他訕笑道,"命題作文罷了。從前,我說的是文革之前,我最想當的是電影編劇。我們家門口就有個電影院,每部新片子我都看了,而且不止一次。我從我媽的錢包裏偷錢買電影票。我媽其實也知道,隻不過她不管我,她認為看電影對我有好處。有時候縣委禮堂裏放內部片,我爸爸就把票給我,讓我去看。還有我大哥,你知道他做什麼工作嗎?省電影發行公司的經理!每年我去南京過暑假,都是從早到晚泡在他的放映間裏的。那些電影啊……那些電影……我說了你也不會知道。"

賀天宇背靠牆坐著,雙腿抬起來擱在前麵的凳子上,仍然是小芽熟悉的那種身體姿態。他的頭也是微仰著的,後腦勺頂住牆,目光便跟著往上抬,好像盯在屋頂和對麵牆壁之間的虛空中的一點上,這就使他麵部的神情看上去有一些茫然,有一種往事不再的惆悵。

小芽靜靜地聽著。她隻有靜靜聆聽的份兒。賀天宇不過是一個縣城下來的知青,可是他的生活距離小芽已經是十分遙遠。她想像不出整天泡在電影院裏是什麼感覺。她甚至還沒有去過縣城,更不用說南京。

她想,人和人之間是多麼的不同!江心洲到縣城不過一百裏的路程,如果到學校的那張全國地圖上去量,兩者的距離幾乎重疊,是同在一個小黑點上的。就是這麼兩小時不到的汽車路,把她和賀天宇的生活遠遠地隔開了,毫無道理、從生到死地隔開了。

小芽輕輕地歎了一口氣,她跟賀天宇一樣地感覺惆悵。

春節前,黃規章托人帶了信給小芽,要她到學校裏去一趟,幫他做大年夜的砧肉。

過年吃砧肉,是島上人家的習俗。紅燒的砧肉要盡量做大,至少有男人的拳頭大小,先在油鍋裏煎出一層焦黃的軟殼,再放入泡開的幹筍,濃醬重糖,大火猛燒。燒砧肉的香味三裏之外能夠聞見。

做砧肉很有技巧。肉剁得碎,再多放澱粉,粘性就好,砧肉在鍋裏不容易破碎,有看相,但是口味就老了,若是待客,人家會笑話這家的女人廚藝太差。砧肉要想做嫩,瘦肉肥肉須分開處理,瘦肉可剁,肥肉就要一刀刀地切丁,肉剁多碎,丁切多大,都是有講究的,差之毫厘,失之千裏。有本事的人家,肉糜中還要摻進剁碎的荸薺,吃起來更覺肥嫩,隻是荸薺粘性差,砧肉做起來更不易成形,沒把握的人家不敢如此操作。

前年黃規章在家裏做砧肉,煎的時候還能勉強成團,待到鍋裏咕嘟咕嘟一通猛沸,肉團不爭氣地全部散開,化成一大鍋紅燒肉糜,拿勺子舀著吃了一個春節。全校老師都拿這事當笑話,每做砧肉總要說一聲:"可別像黃規章啊!"

去年做砧肉,趕巧小芽到學校給他送一籃芋頭,看黃規章手忙腳亂的樣兒,自告奮勇幫他的忙。其實小芽在家裏從來也沒有下過廚,李秀蘭不給她機會。可是小芽屬於那種心靈手巧的女孩子,看李秀蘭做一次,心裏就記住了,覺得自己做出來不會太差。小芽一個人在黃規章的廚房裏剁肉、拌料、用澱粉團成形、輕翻鍋、慢火燒,忙了一下午,居然弄出來像像樣樣的一鍋砧肉。小芽回家說給李秀蘭聽,李秀蘭都不信,她猜測小芽起碼放進去半斤澱粉,做出來的砧肉硬得能打狗。小芽拿李秀蘭一點沒辦法。做媽的總不信女兒比自己手更巧。

但是黃規章承認了小芽的能幹。他逢人就說:"聰明人做什麼都聰明。"是對自己喜歡的學生褒獎有加的意思。這不,今年過春節,他又來請小芽這個"大廚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