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木存(1 / 3)

關上門,我又跑回那間客房扶起了簡自遠:“我們走吧,不要辜負了穀伊揚的犧牲。”

簡自遠將我一把推開,“你自己去逃命吧,別管我了,我傷得不輕,走不快,反而拖累你了。”

我一愣:這是我認識的簡自遠嗎?也許,是李警官的正義出現了。

“不能把你留在這兒,你會很慘的!”我不知該怎麼勸他,“穀伊揚幫我們把注意力吸引掉,我們應該有足夠的時間離開,快別囉嗦了,走吧!”我扶著他走到前廳,先將滑雪板和滑雪杆從廚房一側的窗戶扔出去,然後跳出窗,又扶著簡自遠爬出窗。我從簡自遠照相機的取景器四下看看,在紅外夜視的幫助下沒有看見任何人影。我幫著簡自遠踩上滑雪板,走進黑暗中。

遠處一聲槍響,我身軀一震。

穀伊揚,你怎麼樣了?

簡自遠的傷勢比我想象得要嚴重,尤其腿傷,令他幾乎無法滑行,從他時不時的輕聲呻吟可知,他大腿稍用力就疼痛難當。大概十分鍾過去,我們走了勉強一百米左右,回頭望去,木屋別墅還隱隱在視野之中。簡自遠說:“現在知道了吧,我的確是你的拖累,你先走吧!”

我將一根滑雪杆遞給他:“抓緊了,我拉你走。”

簡自遠沒有伸出手,“那蘭,你這是何苦!”

“留下你,不用說他們會很快發現你,這風雪中,凍也會凍死!”我的滑雪杆仍伸在他胸前,“你抓緊,用沒受傷的那條腿幫我蹬一蹬,我們的速度會比現在快許多!”

簡自遠終於抓住了滑雪杆。我雙腿用力蹬踏,開始了我短短一生所經曆的最艱難的一段路程。

我當時卻沒想到,更艱難的路程還在後麵。

雖然負重艱辛,這樣的行走還是比剛開始快了多倍,不久,木屋的影子已經全然消失,我們在林間穿行,被一眼發現的可能也不大。

“我們這是去哪兒?”簡自遠問道,“好像這路很陌生。”

我說:“我們還是去那個有地窖的工具間,那個很小的木屋。從直接的山路上去比較危險,容易被猜到和發現。我們先在樹林裏繞一下確保不被發現,然後走上正軌。”

“能問問為什麼要再去那個木屋嗎?那裏沒吃沒喝,也很難設防。”簡自遠“挑戰權威”的可愛脾性還沒改。

我想了想說:“到那兒你就知道了……我想,我大概知道我們被追殺的原因了。”

“說來聽聽!”

我搖頭說:“先專心趕路吧,到時候一切明了。”

風雪仍沒有鬆懈下來的意思,黑暗更是無窮無盡,讓我們的行進艱難無比,好在風雪可以遮蓋我們的軌跡,黑暗可以掩飾我們的身影,也算是一種平衡。

難以平靜下來的,是我的心情。

穀伊揚,你怎麼樣了?

我記著他這兩天的“教誨”,在雪地裏跋涉,千萬不能用盡全力地往前衝,要用穩健的節奏,細水長流地耗用體力。現在拖著簡自遠,我在用盡全力的時候,還是要注意節奏。我的小腿也被猞猁咬傷過,好在傷口不深,走路並無大礙,但此刻負重之下,每走出一步,都會一陣隱痛。

不知過了多久,終於又到了那作為工具間的小木屋門前。簡自遠讓我在門口等著,踉踉蹌蹌地推門而入,進去後立刻手槍和手電一起平舉對準了屋內。“沒有人。”簡自遠放下手,靠在門邊喘息。我扶著他走進木屋坐在地上。他問:“怎麼樣,現在可以告訴我謎底了吧?”

我說:“我也不知道。”

“你耍我?”

“因為我還要去找一找。”我從工具間裏拿出一把鐵鍬。

簡自遠抓住我的手,又站了起來:“要去一起去,我至少可以幫你望個風。你先給解釋解釋。”

我從口袋裏拿出石薇畫的木屋速寫,又拿出了簡自遠的卡片照相機,簡自遠將手電打起來。我說:“一切都還停留在假設階段,所以你要是覺得我異想天開,我也沒辦法。安曉從植物人狀態中蘇醒會講話後,說的第一個字就是‘畫’。穀伊揚找到這幅有小黑屋的畫,開始懷疑安曉和石薇的死和這兩座木屋有關。問題是,是什麼樣的關係?小黑屋已經被改建成我們租的那座木屋別墅,即便再有什麼和石薇之死相關的線索,估計也早已經灰飛煙滅。石薇為什麼要同時畫出這座小白木屋呢?也就是穀伊揚的探索重點。可是,他來了很多次,都沒有任何收獲。昨晚在地窖裏他和我說了一遍這些線索後,我就開始不停地想。”

“穀伊揚說過,石薇和安曉,從小學到中學都喜歡通過畫畫來‘傳紙條’,將一些女孩子之間的秘密轉化成線索,埋藏在畫裏。所以我猜想,會不會這幅畫就是石薇設的一個小小謎語?而且,隻有安曉能懂。我又想到自己很小的時候常做的一種和圖畫相關的智力遊戲,就是比較兩幅畫的差別,哪些東西在這幅畫上有,但在另一幅畫上沒有。”

簡自遠恍然大悟,“這是為什麼你叫我拍下這木屋的照片!”

“謝謝你的合作。”我說,“這張照片很重要,你們在閣樓設防的時候,我仔細比較了這兩張圖,它們哪裏有不同呢?”簡自遠仔細看看,說:“好像沒有什麼不同。”

“最初我也是這樣想,木屋本身的確沒有什麼不同。或許石薇真的隻是順手畫出來,畫對比鮮明的一黑一白兩間小木屋。再想想,既然安曉醒來說的第一個字就是‘畫’,顯然她從畫裏領悟出了什麼,同樣是看一幅畫,為什麼每個人看到的都不同呢?這其實也是我們心理學中一個非常基本的課題,為什麼同樣看一個事物,每個人看到的以及因此產生的觀點會有如此不同呢?”

多半是因為傷痛困擾,簡自遠聲音裏的疲憊和虛弱清晰可聞,“你們這些學心理學的,就是喜歡故弄玄虛,其實道理很簡單,不就是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嘛!”

“完全正確。我後來想明白,之所以從木屋本身看不出差別,是因為我看錯了‘畫麵’。我們要比較的兩幅畫,不是木屋本身,而是木屋和它周遭的環境。也就是說,要轉換視角。於是我再次仔細觀察,發現了這麼一個有趣的線索。”我指著照相機屏幕上的照片,“你看看,這座小木屋,後麵有幾棵樹?”

簡自遠說:“兩棵。”

“再看石薇的這幅速寫,雖然小白木屋在畫麵的遠端,不大,但它的環境畫得很仔細,看看它後麵是幾棵樹?”

“三棵!”簡自遠的聲音裏的那絲衰頹似乎暫時褪去。“要不就是那位石妹妹瞎畫一氣,要不就是特意加上去的!照這個思路猜下去,這額外多出來的‘樹’,可能就是藏著秘密的位置。這中間的‘樹’,就代表著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