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夏風麵有難色,侯市長笑了笑,站起身來接著說:“不要緊張,把你剛才講過的內容整理一下,再上升到理論高度就是一篇好文章。王主任,你負責組織,把石油化工廠和小夏的事跡總結出來報給我。”
科技大會開過之後,侯市長又籌集了300萬資金,設立了半島市“科技金獎基金會”,號稱半島市“小諾貝爾獎”。基金會章程規定,科技金獎每兩年評定一次,涵蓋全市工、農、林、牧、漁、城建、醫療衛生、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等各個領域,每屆評出6人。100名推薦名單由全市各縣(市)區和各主管局(委)提出,然後經基金會理事會進行初選,產生20名候選人,由理事會聘請專家進行逐個考核,選出10名進入投票程序,獲得23位評委三分之二以上票數始得當選。
夏風獲得半島市科委和鄉鎮企業局的分別推薦,順利闖進20人候選名單。對夏風進行考核的專家是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的楊教授和一個大型國有化工企業的總工程師。雖然他們的考核結論對夏風很有利,但在向理事會彙報時卻遭到質疑:一個鄉鎮企業小廠,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不可信。於是,理事會決定讓副理事長──曾擔任過兩任化物所所長的工程院院士──婁老再考核一次。婁老的考核可謂別開生麵:除了交談,他重點考察了化驗室和實驗室。夏風卻不失時機地把這次考核當成了一次學習機會,了解到我國在60年代初,為了打破西方國家和蘇聯的封鎖,從解放軍擊落的美國U2高空偵察機上獲得的10毫升航空煤油,進行剖析從而研製出國產航空煤油的過程和方法。無論是當年的張所長還是麵前的婁老,夏風都懷有一種由衷的敬仰,毫無疑問,與這些科學家級的專家相比,不管知識層次還是實踐經驗,夏風和他們都不在一個檔次上,但他們的交談卻很融洽。
婁老向理事會彙報時,侯市長也參加了。婁老說了這樣一句話:“夏風的事跡我是相信了。如果有誰不相信,可以再去考核。”
投票結果,夏風隻獲得了15票,最終以一票之差落選第一屆科技金獎。對於自己的落選,夏風並沒有失意之感。以他的條件,能夠入圍最後10人圈子,已經是十分意外了。這好比進入賽場的競技運動員,畢竟不可能人人都拿到獎牌。然而,侯市長卻對這個結果不甚滿意,他認為評委的人員構成並不十分合理,部分人對鄉鎮企業存在偏見。頒獎大會那一天,侯市長代表市政府設宴招待獲獎者,特意點名讓夏風參加宴會。酒宴上,侯市長對市科委主任和科技獎勵基金會秘書長說:“我尊重評選結果,但也要提出一點個人看法。我們設立這個獎項的目的,是為了推動全市的科技創新工作,表彰科技戰線的佼佼者,評選過程必須體現這個大前提。我對夏風的落選有點惋惜,這倒不是說我認為夏風的技術成果一定超過了其他人,但請你們注意一點,他的事跡不僅代表了鄉鎮企業這個群體,也凸顯了企業領導人對於依靠技術進步發展企業的理念。我走過全市各種類型的大小企業100多家,能夠把‘科技立廠’四個大字堂而皇之立在工廠大門樓上的,他所領導的樓房市石油化工廠是唯一的一家。我看過他們的實驗室,產生了兩個感想:首先,一個鄉鎮小廠能夠設立一個獨立的實驗室,這個現象本身,就足以讓許多國有或者集體企業反思;其次,他能夠依靠那些寒酸的儀器設備,開發出具有相當水平而且適銷對路的新產品,而我們的一些研究院所和大學,卻僅滿足於上報項目,成年累月也拿不出適於工廠生產的成果,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請你們研究一下評選程序和評選條件,做出必要的修正。還有,基金會的資金收益很可觀,以後改為每年評選表彰一次。”
第二屆科技金獎在第二年12月評出。當時,夏風正在歐洲考察月見草油市場,缺席現場答辯,僅憑文字資料以21票當選。這讓夏風有點不安,總覺得這裏有侯市長關照的因素,不夠光明正大。然而,由於成績擺在那,夏風獲獎這件事本身,並沒有人提出質疑,令夏風也沒有料到的,是其衍生出的另外一種效應。
這一屆科技金獎表彰大會與半島市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合並舉行,會議由侯市長主持。有人注意到,侯市長在總結講話中,僅介紹夏風和他所領導的石油化工廠,就長達5分鍾。這使許多人都認定,夏風和侯市長的關係肯定不一般。
翌年,夏風被選進科技金獎基金會專家組,成為23位評委之一。評委中有一位號稱“胡一刀”、從日本留學歸來的醫學院胡教授,15年後,當夏風罹患已至中分化度的賁門惡性腫瘤住院時,恰好碰到胡教授,並由其親自主刀手術。無論我們從哪個角度——碰巧抑或宿命——來認識,結果都是:夏風不當命絕於此病,手術取得了圓滿成功。
此是後話,暫且不表。
13.插曲
從1991年那個春天開始,夏風的命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樓房市,從市委書記到市長,到各相關局、委、辦、銀行,他走到哪裏都被高看一眼。夏風心裏明白,其實他還是他,今天的地位與省委書記和侯市長的提攜絕對有關──在中國這種政治生態之下,任何一個被上級領導看好的人物,總是有人捧場。盡管這些官員中從內心裏佩服、尊重他者有之,然而忌憚他也許和領導有著不同尋常關係的也大有人在。夏風自然能意識到這一點,行事格外低調,從不張揚。當然,他並不需要刻意要求自己如此,從小到大形成的修養使這一切成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