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叩問明天(2)(1 / 3)

人間的真情,隻有在危難中才能得到最真實最完美的體現。夏風的姑姑是一個極其平凡的農村婦女,多半輩子從未到過離家10公裏以外的任何地方,然而卻有著一顆關懷鄉鄰困苦的菩薩心腸。在那個講究“階級陣線”甚於親情和鄉情的年代,她完全不顧及作為黨支部書記家屬應有的立場,不僅對自己娘家的親人,對土生土長長期相處的村鄰,即使是那些帶著各種“問題”被趕到農村的下放戶,也總是主動給予各種各樣力所能及的幫助。她並不懂得什麼叫博愛,什麼叫“施人慎勿念”,卻經常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幫助需要幫助的鄰居們,在不經意間感動著別人。這種出自天性的善良,使那幾家下放戶回城以後也一直念念不忘,直到20多年後,當年下鄉時還是少年的下放戶後代們,有的還會在過年過節時專程到石橋村來拜望兩位老人。

今天,當社會呼喚人性、追尋善良的時候,是否還能記得和理解那些渺小的人物和渺小的事件,認識這渺小背後的偉大?

臨走時,夏曉娟有意問到老爺子的生日。那一年的農曆八月底,是老人家90歲大壽,她親自動手繡了一幅長1.5米的十字繡百壽圖,委托夏風和高雪梅送給了老壽星。

返回半島的路上,高雪梅和夏曉娟並肩坐在後排,高雪梅很快就發出輕微的呼嚕聲。夏曉娟很羨慕高雪梅的這種無憂無慮,而她自己,30多年來一直飽受著失眠的折磨。也許,這從另一個側麵折射出了她們兩個人不同的人生經曆和迥異的精神狀態。

夏風同夏曉娟輕聲聊著近一年來的情況,他偶爾從副駕駛的位置上回過頭來,夏曉娟也可以從側麵看到他那雖然滄桑卻也更加剛毅的半張麵孔。她突然產生了一個奇異的想法:假如這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她們就這樣一路乘車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終點,那該多好!

夏曉娟覺得,自己和夏風的人生軌跡,無論怎樣曲折,都像大體上平行的兩條直線,即使有著某種角度的相向傾斜,在有生之年產生交彙的可能性也已經不再存在,不管這希望有多強烈有多執著。一個無奈的事實是,他們都有自己的家庭和那種該死的契約式婚姻……

人的追求很奇怪,有時雖然明知不可能實現,卻仍甘心讓自己深陷其中,情願在虛無中享受那份雲煙一樣的期待,而完全不理會理智的存在。

時光固然不能倒流,但世事,有時卻像有一雙無形的巨手,以幾年或幾十年時間為半徑,畫成一個個大小不等的同心圓,讓人們的情懷沿著這些圓圈蹣跚走過,從原點出發,最終又回到了起點。

夏風手術後身體的康複情況,或許應該算是一個奇跡。在所有熟悉他的人看來,他雖然清瘦,卻依然是那樣精力充沛;而初次接觸時,他給人的印象是精明強幹沉穩睿智,有一種讓人信賴而又不容被輕視的魅力。

夏風自己知道,這種表象是依靠不死不休的信念和生死由命的豁達支撐著的。手術至今已經7年,從每年的體檢結果來看,一切數據都符合這個年齡段男人的正常指標,但他有時還是不免悲觀。一個人的生命本該是豐富多彩的,像他這樣,簡單到說不清活著是為了工作,抑或工作是為了活著,毋寧說是一種悲哀。沒有與朋友的把酒言歡,沒有享受美食的大快朵頤,沒有遊覽山河的放鬆愜意,這樣的生存方式,不僅令許多外人難以想象,他自己偶爾也會嘲笑自己。

然而,夏風畢竟有他自己的追求和興趣,以及對於種種往事的懷念。他曾經對人說過:一個人的衰老與否,不僅表現在容貌和肢體上,心理更為重要,假如有誰津津樂道於自己往日的輝煌,那麼這種心理上的衰老就是無藥可救的了。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衡量,夏風相信自己的心態還保持著青春的活力,這一點與未來生命之路的長短並沒有必然聯係。這是因為,每當他審視過去的時候都會意識到,自己的認識比一年前有了某種程度的提高。這一點,隻有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才可能實現。一個希望時時積累和更新知識的人,是有活力的,而活力無疑是對衰老的否定。

世上當然也有遊離於上述法則之外的現象存在。有些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起決定因素的往往僅是客觀條件,在這裏,個人的知識水平已經無能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