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在追捕逃犯時,反倒被逃犯所救,而且還大喊救命,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與各位分享一段我的經曆。”
“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曾經擺過地攤兒。第一次出攤兒時,我非常緊張,生怕遇見熟人,也不知道怎麼和買家砍價。結果第一天就陪了老本兒。”
“但我沒有放棄,最後我成功了。我的大學學費幾乎都是我自己掙的。”
“我想說的是,孫警官昨天是第一次執行任務,他很勇敢,為了維護警察的榮譽,他衝在最前麵。”
“喊救命是一個人的本能反應,我不認為這有什麼丟人之處,但建議他以後在滑索方麵加強訓練。”
“想想你們第一次參加采訪時的情景,我想,各位就會對此事作出恰當的評價。”
“我的問題是,在聖林正在救人的情況下,為什麼下麵的警察會開槍?如果聖林放手,豈不是連他所救的警察也處於極度危險當中了嗎?”
“關於這個問題,比較複雜而專業。但我仍願意如實回答你。”
“第一,在製止被告人脫逃時,是允許開槍的。”
“第二,對於開槍是否恰當,我們內部也有爭論,意見不一。”
“第三,開槍的警官現在已經被停職,正在接受調查。”
“第四,開槍者是警察局的人,調查者是律政司,即由獨立的第三方進行調查。我本人也在關注調查的進展,希望大家共同關注,也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
“為什麼警察沒有第一時間叫救護車,而是由家屬叫的救護車?”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坦率地回答各位,我們也對這種處置方式非常不滿。”
“這反映了我們的人員在處置突發事件方麵的訓練不足,這是個深刻的教訓,我們正在進行檢討,現場負責人將為此承擔相應的責任。有了結果之後,將及時進行通報。”
……。
趙玉棠已經完全掌控了新聞發布會的節奏和走向。
記者們的提問盡管尖銳而敏感,但都被趙玉棠一一化解。甚至連記者們本身都沒想到能達到如此效果,得到比預期多得多的信息。
趙玉棠的年輕,坦率,自信,美貌,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連警察局、律政司、法院的公關部長都對如此效果深表滿意,尤其是法院那位郝部長,更是對趙玉棠刮目相看,內心直呼自己看走了眼,並對自己原來的抵觸情緒感到後悔。
這些在外人看來似乎有些了不起的事情,趙玉棠卻一點也不感到有什麼不尋常之處。在她看來,要想平息謠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曬出真相。
對於此次事件,在她仔細地研究了一番之後,認為很好解決。
她甚至認為市議長親自點將讓她出馬完全是小題大做,大材小用。這麼簡單的事情,警、律、法幾家完全有能力處理好。
比如說,肖軍開槍的問題,在一般人眼裏,這可能是個敏感的話題。其實一點兒也沒有什麼神秘之處。
對於開槍的必要性,確實在警察局和調查組內部意見不統一。
把這種不統一暴露出來,其實並不會象一些人所擔心的那樣,會抹黑警察局或者調查組的形象,相反,會讓媒體和公眾認為這才是事情的本來麵目,提高了公信力。
再比如,聖林救了小孫警官的事,視頻已經在網上流傳開來,而且事實也非常清楚,那就是一樁救人的舉動。
甚至就算是一頭驢也看的出來,此時若還是否認或者含糊其辭,那簡直就是比驢還要蠢。
要是還像郝處長那樣,顛倒黑白,硬說是聖林挾持警察,就更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了。
如果調查組連這樣的明顯事實都要否認的話,無論最後得出什麼結論,都不能讓人信服。
況且,將此舉認定為立功表現,在法律上也沒有任何障礙。
說明白了,根本就不會有什麼所謂的敏感性,反而是樹立執法機構公允形象的難得機遇。
世間事本來就沒有什麼是盡善盡美的,一味的追求完美,不僅做不到,反而常常弄巧成拙,得不償失。
至此,新聞發布會可以說已經成功了。
但是,趙玉棠並不滿足於此,她想乘勝追擊,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不用再開第二次發布會,就此平息此次事件。
見不再有人發問,她向警察局的王部長暗示了一下,坐在記者席後麵的王部長走到那兩位財經雜誌和娛樂媒體記者身旁,耳語了幾聲。
一位財經媒體的記者站起身發問。
“請問發言人,從視頻資料看,現場有兩位女士在救助聖林,經我們驗證,其中一位好像是盛天集團的沈紫衣小姐,你能證實一下是不是沈小姐,還有,她為何會出現在現場,她與聖林是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