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關注高官文憑凸顯公眾期待(1 / 1)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的中專文憑曾一度成了國人談論的熱點。

按理說這不應該是個問題。大家都知道,曾經連任兩屆的外交部長錢其琛的學曆僅為“相當大學文化”;現任外交部長楊潔篪也沒有正式學曆,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成為優秀的外交部長。

同樣,中專學曆也一定不會影響張平主任成為優秀的主任,做出優秀的成績。

事實上,公眾的關注離開了文憑本身,背後凸顯出的是一種期待。首先是誠信期待。社會發展了,科技發達了,搞一紙假文憑豈不簡單?誠如網友所言,以張平曾經擔任省委副書記、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務院副秘書長的經曆,位高權重之下不要說碩士、博士,就算是“聖鬥士”這樣的學位想弄一個估計不難。

公眾更希望政府官員是誠實的,是具有公信力的。顯然張平主任的文憑問題能引起公眾的關注與熱議,並投之以敬佩,就在於張平主任的誠實態度。在某種意義上講,比之能力水平,群眾更需要老老實實、踏踏實實的領導。這個時候,文憑是不是標榜能力水平的標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成了檢驗官員官德人品的標尺。

公眾有理由對官員的文憑問題產生懷疑。因為對公眾進行文憑欺騙的官員並不是沒有。幾年前因腐敗被處以死刑的江西省原副省長胡長清對公眾的欺騙中就有文憑欺騙。他托人在北京大學附近買了一個法學學士文憑,就開始以“北大才子”自居,甚至自稱是“法學教授”。沈陽市原副市長馬向東的個人履曆裏就表明他有“碩士”學曆。可是知情者都明白,即使他在中央黨校學習期間所寫的《論黨性分析》,也是秘書代勞的結果,更沒人相信他能考過外語這一關。

公眾的另一個期待是公平期待。就是希望用人單位不以文憑論水平。對於有水平,卻因種種原因沒有進過大學門檻的人來說,“沒文化”的張平主任脫穎而出,無論如何都是一種鼓舞。

朱熹說過:“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的確,文憑重要,水平更重要,我們的用人單位絕對不能隻盯著一紙文憑而忽視了水平。達·芬奇小學沒有畢業,齊白石幹脆沒有進過學堂,但是,他們的繪畫造詣是有幾個持著美術高校文憑的人能比的呢?曹雪芹也不是什麼文學科班出身,《紅樓夢》這樣偉大的著作又是幾個拿著文學院碩士文憑的人能寫的呢?還有,瓦特發明了蒸汽機,可他隻是個沒有文憑的修理工。擁有1000多項發明的愛迪生也隻有小學文憑。微軟之父比爾·蓋茨也不曾擁有大學文憑。數學家華羅庚隻有初中畢業。《邊城》的作者沈從文好像小學都沒有畢業。新文化運動的闖將劉半農也隻讀過中學。“童話大王”鄭淵潔也是個“著作等身的文盲”。

遺憾的是,有些單位就是唯文憑不唯水平,片麵地強調文憑的作用,逼得大家去造假,參加個速成班什麼的,學不在精,及格就行;業不在勤,混張文憑。

張平主任是幸運的。要不,揣著一張中專文憑不要說當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的主任了,估計連街道辦事處主任都當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