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後世赫赫有名的王淵手下“八中郎”。
最後就是王淵的親兵部隊,以前的五千加上最新從家族中調用的五千人,一共一萬,分別交給手下哼哈二將胡才、李樂二人負責平時的訓練。
張白騎被王淵留在了身邊,王和職位加重,王淵身邊還需要秘書的,張白騎於是就做了王淵的親隨,王淵準備好好調教一下這個年輕人,以後統帥自己的親兵。
隨著王淵風行雷厲的調動下,部隊基本控製到自己手中,雖然暫不穩定,但王淵相信這些人的能力,應該很快就能安定下來。
由於此時正是寒冬,嚴寒阻擋了戰爭的發生。鮮卑人燒殺搶掠一番就回去窩冬了,匈奴人搶占了一些地盤也安定了下來。西北大地進入了短暫的安穩時期。
穩定下來以後,王淵開始收集情報,思考怎麼對付草原人。
鮮卑族本來是一個很小的遊牧民族,漢武帝為了對付匈奴,聯合鮮卑人南北夾擊,最後成功的把匈奴人趕出草原,北匈奴遷移到中亞去了,南匈奴被安置在了並州河套的確,為漢王朝牧馬。
此時匈奴人已經很弱小了,大概有三四十萬族人,草原人全民皆兵,正常情況下,六分之一的人口都是軍隊(老壯弱拋去老弱,去2/3,男女再拋去女,剩1/6,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大約會有1/6的人口可以上馬戰鬥。)。
而隨著草原的空缺,鮮卑人卻是很快的成長了起來,吞並殘存匈奴壯大自己,很快成為了草原上的霸主。
東漢桓帝時,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檀石槐是個很有能力的人,統一鮮卑各部後,南抄緣邊,北拒丁零,東卻夫餘,西擊烏孫,匈奴故地基本上被鮮卑族控製了,此後鮮卑成了漢王朝最大的外敵,開始連年侵犯東漢邊界。
八年前,劉宏曾兵分三路,從高柳(幽州邊軍)、雲中、雁門(並州邊軍)三路討伐鮮卑,漢軍出塞兩千裏,最後被檀石槐大敗,從此進入守勢,也就是守住關鍵城池,任由鮮卑人掠奪。
但現在檀石槐已近死了,光和四年(181年),檀石槐死後,其子連和繼位,連和能力不足,鮮卑三部開始逐漸分離,隨後連和戰死,而連和的兒子騫曼很小,所以由連和的哥哥蒲頭代立。
這一係列的複雜的操作,讓鮮卑三部徹底的分化脫離了,有點類似於中原諸侯混戰。鮮卑在中原混戰之所以沒有能力北下,就是他們也在諸侯混戰,而且比中原早。
目前占地最多的是,西北鮮卑,占據西部以及廣大北部的是布度根集團,大約80萬部眾。
目前勢力最強的是,中部鮮卑,與並州接壤的扶羅韓集團,人數大概在60萬上下,也是並州邊軍主要的敵人。(軻比能是後來殺了扶羅韓上任的)
目前最為混雜的是,東部鮮卑,與幽州接壤的大小八個部落聯盟,主要部落有,素利部、彌加部、厥機部三部人馬,總人數也在60萬上下,由幽州邊軍統領公孫瓚負責抵抗,還有遼東郡也有部分邊軍存在。
這是目前最鮮卑各部的分布,也是王淵接下來的敵人,這些情報也是丁原留下了的,王淵進過整理後,對鮮卑也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草原民族既然叫遊牧民族,肯定是要遊牧的,春夏時節,草原人會向北移動,秋季會再次向南進入比較暖和南部過冬,主要是把牧場分開,不然南部的草給吃完了,冬天沒法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