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的大沙漠一望無際,加上現在正是夏季,白天根本無法行走,隻能搭起帳篷躲避酷烈的太陽,晚上再整軍前行。
大軍進入大漠第三日,經過一夜的趕路,非常疲憊,剛剛紮好營帳,準備休息,王淵拿出地圖,叫來向導商議。這些向導是王淵重金請來的老人,有漢族的,也有羌族的,。
(注:所謂羌族,是古代對西部遊牧部落的一個泛稱,包括現在的西藏、青海、甘肅、寧夏等地的遊牧民族都被漢人稱為羌族。
西周後期,隨著秦國在西北崛起,而秦國前期的主要領地就是現在的甘肅、青海一帶,大秦人用武力征服了這一帶的遊牧民族,進行了大量的遷徙,西涼一帶的羌人也在這一時期開始被中原王朝逐漸同化。
大漢王朝開始以後,更是加強了西涼一帶的管製,新設敦煌、酒泉、張掖和武威四郡,並進行了大量的移民,所以說西涼一帶的羌族,和草原民族是完全不同的,處於漢胡雜居的狀態,也是漢王朝的國民。
而隨著漢王朝逐漸沒落,涼州和並州交界處的部分羌人開始脫離,也就是現在的寧夏一帶。所以從大漢後期的版圖上,並州和涼州接壤的上邊半部分空白區,屬於三不管的地帶,由漢、羌、匈奴等族雜居。大概區域就行現在的寧夏一帶。
而漢末真正意義上的羌人是分布在現在的青海、新疆一帶的一些小部落,根本沒有形成政權,西藏茫茫高原,此時根本就是不毛之地,人煙稀少,與大漢都沒有聯係。直到後期,青海一帶的羌人被迫遷移,西藏才逐漸繁榮起來,在唐朝時期才形成政權。
所以說西涼境內雖有羌人存在,但經過近千年的同化,已經與漢人無疑,所謂羌人反叛,其實和黃巾起義性質差不多,隻是那個時代漢人憎惡外族,強加了一點情緒而已。並不是羌人占領了西涼。)
而王淵打敗匈奴人以後,已經與這片三不管的地區有了初步的聯係,但沒有建立各級政府,主要是這一帶人煙稀少,加上忙於安頓鮮卑人,無暇顧及。
王淵找來向導商議,也確定了大軍前進方向是對的,於是安心的在大帳內休息了,正在王淵睡的正香的時候,王淵隱隱聽到有人進入大帳。
王淵不情願的睜開雙眼,但突然聽到大帳外呼呼的風聲,一個機靈王淵從床上跳了下來。
“主公,起風了。”王和說道。
王淵快速走出大帳,發現這次風卻不小,兩天的行軍,時常也會伴隨一些風沙,但王淵有指南針相助,大軍一路行來也算順利。
而現在顯然不同,這次風沙顯然很大,遠處可以看到滾滾而來的沙塵。這時幾個向導已經趙雲等人也急急趕來。
“大人,要起沙塵暴了。”一個老人上前就叫道。
“馬老,以你判斷,這次沙塵暴能否威脅到大軍。”王淵問道。
“目前來看,這次沙塵爆威脅不大,但是這不是絕對,入夜時分,隨著氣溫的下降,風暴往往會加大,有可能形成黑風暴。”馬老說道。
見幾個向導都點頭同意,王淵果斷的下達了全軍開拔的命令,爭取盡早走出這片大漠。
騎兵很快的準備妥當,開始向前推進,風沙之中,很難行軍。好在王淵給個部軍司馬都配備了指南針,才不至於綿延數裏的大軍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