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論魯迅的巨人文化特質(1 / 3)

魯迅,這個從19世紀中國最苦厄的時代走來的20世紀的文化巨人,以超凡的品格和業績以及驚世駭俗的思想,在曆史的長河中光芒四射而成為幾乎不可逾越的高峰。當人們仰視這座高峰時,往往產生一種神聖的感覺,不管是摯愛他的,還是憎恨他的,極少有人提出石破天驚的挑戰。這種文化現象,我們把它稱做巨人文化的“克裏斯瑪”效應,它實際上是由巨人文化的特質引起的。什麼是魯迅的巨人文化特質?它和魯迅成為文化巨人又有什麼聯係呢?

這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

(一)

所謂巨人文化,它是許多代甚至若幹世紀的無數個人的勞動結晶,但在少數人——如牛頓、達爾文、貝多芬、康德、愛因斯坦等卓有成效的辛勤工作中達到了它的頂點——找到了它的完成形態,成為文化的一種新範式,即“一種文化要素或文化特性的聚合體,它們根據一定的前提組織起來,並受著一定發展原則支配”。隻有文化巨人才有力度破壞文化的舊範式和創立新範式。在世界文化史上,被本民族引以為文化巨人的並不多見,至於像達·芬奇、莎士比亞、黑格爾、托爾斯泰、馬克思等被視為世界文化巨人的更為罕見。因為文化巨人的誕生,至少需要兩個條件:一種新的文化範式的潮流洶湧澎湃、四麵彙合並進入最後的合成階段,文化的積累已提供了進行重大文化所必要的特質要素和觀念要素;偶爾降生於這一幸運時期的人具有完成偉大的文化綜合的稟賦和才能。因此,文化巨人“乃是一個文化要素的某一重大綜合通過他而得以實現的人物”,“正是文化發展進入到偉大時期,各文化要素通過天才的人們而得到卓有成效的表達”。文化巨人“是他所從屬的文化作用的產物”,是吸收本民族優秀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的乳汁,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裏成長起來的。他們一旦產生,便常常代表著本民族文化的方向,成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標誌。古代中華民族曾出現孔子、孟子、老子、杜甫、李白等眾多令人驕傲的文化巨子,近代中國則出現了魯迅、毛澤東等令人望而生畏的文化巨人,他們對民族文化的影響之大之深,怎麼評估也不算過分。

文化巨人的誕生,總是伴隨著對舊的文化範式的批判和破壞,對新的文化範式的倡導和創立,因而巨人文化也應運而生。因為文化巨人本身及其實踐和理論都會成為人們研究的對象(如莎士比亞學),他的光輝業績,尤其是卓越的思想會在曆史的長河中閃爍出生命的軌跡,而且圍繞著這軌跡,在民間會不斷產生和發展出巨人文化和亞文化(如模仿傳世之作描寫的某個具體的文化環境在民間建築中再現,像《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孔乙己》中的鹹亨酒店等)。當然,巨人文化最主要的標誌是其價值取向對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影響(如馬克思主義對世界的影響)。巨人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文化範式而生存和發展,但它並沒有拋棄舊的傳統因素,它是在吸收了舊的傳統的部分因素的基礎上成為新的文化範式的。當這種新的文化範式為人們所接受後,它便轉變為新的傳統。一直延續到被另一種更具進步意義的文化範式取代。

巨人文化一經誕生,便會成為傳統中的強大力量,受到人們的敬重和依戀,並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強大的規範性作用。人們對巨人文化的或接受,或讚同,或信仰,就形成了所謂的巨人文化的克裏斯瑪特質。

克裏斯瑪(Charsma)特質具有超凡的神聖的含義。Charsma一詞最早出現在《新約·哥林多後書》中,原指因蒙受神恩而被賦予的天賦。19世紀德國法學家Sohm用它來指基督教教會的超世俗特質,也用它來指一切與日常生活或世俗生活中的事物相對立的被認為是超自然的神聖特質,如皇家血統或貴族世係,即一種常規化、製度化的克裏斯瑪。其實,神聖的或超凡的克裏斯瑪並不是神授的,而是被社會賦予的。由於人們相信他們的被崇拜者具有神授能力,所以克裏斯瑪人物才會有一呼百應的神聖感召力。這種神聖不可侵犯性正是克裏斯瑪特質的主要標誌。

我們將克裏斯瑪的概念引入巨人文化中來,賦予巨人文化以克裏斯瑪特質,這樣,文化巨人所具有的超凡特質就不會被認為是奇怪的了。文化巨人的出現會使社會中有關它的一係列行動模式、製度、象征符號、思想觀念和客觀物質激起人們的敬畏之情,對人們來說,文化巨人(如孔子、貝多芬、馬克思、毛澤東等)一般都帶有異乎尋常的奇跡般的神聖色彩,他們非凡的品格和美德,輝煌的想象力和超越世俗的生活以及博大精深的思想都具有超凡的克裏斯瑪特質,圍繞著他們作為裏程碑式的克裏斯瑪事件,如孔子誕辰、第九交響樂、《資本論》、遵義會議,都往往被人們認為是超凡的、神聖的或具有異乎尋常的價值意義。因此,文化巨人便是那種具有輝煌想象力和非凡品格的克裏斯瑪人物。

(二)

20世紀代表中國新文化運動方向的魯迅,其克裏斯瑪的特質以不可遏製的張力將他推到了時代的巔峰,使他成為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在世紀的坐標上放射著不朽的生命之光,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從曆史的長河中抹去他的巨人文化特質。

首先,我們必須看到魯迅的巨人文化特質是由其本身蘊涵的價值體係體現的,而這種價值體係又充滿強大的克裏斯瑪稟賦。魯迅的價值體係是指魯迅的人格、魯迅的思想、魯迅的作品。作為民族魂,魯迅沒有絲毫奴顏和媚骨,他決絕的鬥爭精神和向舊世界挑戰的勇氣以及為新時代獻身的胸襟,處處閃爍著偉大人格的光彩。這是魯迅贏得人們,包括他的對手,並被推崇的根本原因。作為思想家,魯迅批判、否定的思想文化體係所蘊涵的強烈的反封建思想和改造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偉大構想,具有強大的曆史和現實的穿透力,隻要產生封建思想的文化土壤和毒瘤一天沒有被鏟除幹淨,隻要社會精神文明建設需要全體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魯迅的思想就將仍然對當代中國產生影響。作為文學家,魯迅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一個高峰,其作品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價值具有永恒性,他的一係列經典作品已經融入了藝術傳統。科學家的理論可以被後人修改,直至被取代,而偉大作家的作品卻不可能被後人的作品所取代,總是保存著它獨立的價值。如李白既沒有被蘇東坡融化,也沒有被曹雪芹取代,而他們同樣都沒有被魯迅、郭沫若取代。20世紀的中國已不可能再為人類貢獻第二個魯迅,20世紀中國文壇的空間已經被他占據,任何作家、思想家都難以與之比肩,任何文化巨擘、文學家隻有在21世紀才有可能占據製高點,完成他的輝煌業績。作為貫通中西的文化巨子,魯迅輝煌的文化業績對社會科學各個領域有著巨大的昭示作用。當代中國,魯迅已成為社會科學諸多領域研究的重要課題,哲學、曆史學、倫理學、心理學、藝術學、文學、美學等學科都卓有成效地對魯迅進行了研究,並從魯迅那裏吸取了營養,同時,魯迅也為我國社會科學增加了一門重要和日漸成熟的獨立學科——魯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