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對魯迅學係統工程方法論的思考(1 / 2)

研究之研究篇

建立嚴格科學意義上的魯迅學係統工程,這在魯迅研究界已趨向於一致。但是,對於如何建立卻存在著方法論的問題。魯迅研究到底有沒有一個所謂係統?如果有,又是怎樣一個係統?這是需要我們探討的問題。

魯迅作為一個文化巨人,他既有偉大思想家的特點,又有偉大文學家的特征。因此,我們在研究思想家魯迅的時候,不能忘記文學家的魯迅,同樣在研究文學家魯迅的時候,也不能忘記思想家的魯迅。必須將二者從各個方麵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因為我們需要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而不是被肢解的魯迅,否則我們就無法認識這個文化巨人的本來麵目。當魯迅剛剛以文化巨人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麵前時,人們就有意無意不斷地描繪著他莊嚴的肖像,企圖追蹤他的脈搏,捕捉他的精魂;但人們還隻是東鱗西爪,浮光掠影,並沒有能夠把握這個文化巨人的廬山真相,而先生也曾斷言中國的“名星們”永遠也不會懂得他的作品,雖然敬仰先生的人們曾給予他受之無愧的“民族魂”的光榮稱號。共產黨人對魯迅的理解表現了政治家的智慧眼光,瞿秋白和毛澤東的評價有著裏程碑的意義。如果說以往人們對先生的評價還缺乏清醒的認識,那麼,從瞿秋白、毛澤東開始,人們對先生的認識應該說是逐漸接近於先生的真麵目了,由此自然而然地也就開始形成了一個係統。應該承認,這個係統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魯迅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沒有這個係統作出的貢獻,就談不上於今天建立魯迅學的係統工程。至於這個係統存在的問題自然是在所難免的。因為有問題而全盤否定或從根本上摒棄,這隻是一種偏見。其實,所謂係統,僅僅是一種研究方法,假如我們把魯迅學看做一個係統或一個方麵。

因此,如果我們隻肯定一個係統(方麵),而否定其他係統(方麵),便陷入了形而上學的泥坑,完全否定傳統方法或者完全排斥新方法都是錯誤的。魯迅學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應該從不同角度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來認識它。無疑,每一種科學有效的方法都能使我們從一定的、特殊的視角來審視和分析魯迅這個文化巨人:從社會學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看到魯迅是怎樣真實地反映社會現實,勾畫出一幅活生生的近代社會的畫卷的;從認識論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看到魯迅是怎樣敏感地獲取現代意識,在理性之光的觀照下始終追求時代精神的;從曆史文化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看到魯迅是怎樣在中西文化撞擊的旋渦中擺脫傳統文化的束縛,以“拿來主義”的膽略廣泛地批判地吸取外來文化,形成他批判、否定的思想文化體係的;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作品是其偉大靈魂的最深沉的運動(不是弗洛伊德意義的潛意識運動),是生命在相反的兩極——悲哀和喜悅、懷疑與希望、孤獨與堅強、絕望與堅韌之間的持續擺動過程;從本體論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看到魯迅作品的“聲譽史”,看到魯迅作品審美空間的延續和拓展,審美價值的演變和增大。這類方法究竟能有多少,即魯迅研究到底有多少子係統還很難說。因為魯迅的偉大和深刻不是一次就能被人們所認識和理解的,魯迅的思想和創作作為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資源和理論寶庫,今後會不斷和新的生活經驗發生相互作用,每一代後來的人都會用嶄新的今天的目光來認識魯迅,閱讀他的作品。因此,在新的時代隨著整個社會的文化演變,魯迅思想和創作的整個價值結構也會發生變化(盡管這種變化的擺幅有限),對他的研究和分析必然也就需要另辟途徑了。所以我們不能將魯迅研究係統看做是封閉式的(雖然有時也需要封閉),而應當是看做開放的,不能將某種方法(子係統)凝固化和絕對化,以至低估甚至排斥其他方法。無論采取何種方法都不能隻進行靜態分析,而必須更多地進行動態研究。每一種方法隻是一個“單觸點”,像特寫那樣隻能展現一個方麵,要對研究對象進行全部的把握,還應當采取多種多樣的研究方法,從各個層次和方麵完整地理解魯迅,從而真正傳神地描繪出一個時代的巨人,民族的精英、偉大先驅者的形象,給後人以教育的啟迪。當然這種描繪,隻是科學意義上近似的描繪,作為一個係統工程,這種描繪會不斷延續下去。肯定魯迅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絕不是搞方法論上的折中主義,不同的科學方法在解決同一任務的係統內互不重複、互為補充地從不同方麵認識客體是完全可能的,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其實不過是相互關聯的研究魯迅的眾多科學之間理論論證上進行“勞動分工”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