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書香(1)(1 / 3)

1.熱愛人生的精靈——讀張立勤散文集《痛苦的飄落》

此書中相當一部分篇什作於立勤生病前後。生動地記錄下她麵對疾病、麵對死亡的心態和她向疾病和死亡抗爭的經曆。生與死本是人生難免碰到的課題,然而,當一個正處於人生燦爛季節的二十九歲的女人麵對死神猙獰麵目時,她的心靈該承受著何等的重壓和磨難呢?

“生與死安然走到了一起,它們已經把其中的一隻手伸給了對方。然後緊緊握了起來,我的靈魂、我的肉體似乎馬上就要順著這交融從生變為死,太快了,本來漫漫人生刹那間就被壓縮成一條縫隙。”作者“無法接受這個死亡的預兆”,“不可能,不可能,我不會得這種病,不會!”然而畢竟這是殘酷的現實,“我突然置身於一個充滿呻吟哭號的地方”,“對生命的惋惜和恐慌甚至匆匆而去又無所謂的蕭瑟”。她的長發全部脫落了,左臂被掘出了一個洞穴,死神似乎已握住了她的手。恰恰在此時,作者才深切體驗到:“當你麵對死亡很近很近的時候,你突然變得那麼吝嗇,你會留戀每一片樹葉,每一縷陽光,每一個難忘的的清晨和黃昏。”

張立勤像在《痛苦的飄落》中,作者對於生死的徹悟,對美好人生的留戀顯得特別真切、特別動人,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一個女人在與死神抗爭中的種種心境,以及戰勝死神重新獲得生的權利後那種喜悅亢奮的情緒。作者在這裏傳遞給我們的,不是對死亡的恐懼,而是對生命的留戀,對未來的向往。

對人生、對親人、對朋友的深摯的愛,對人間友情的溫馨追憶是《痛苦的飄落》這本散文集中的又一個重要內容。充滿愛心愛意的人物時時遊動在這本小冊子的篇什間。“一條被大都市遺忘”的老街上的小吃店,姑娘常為那個因為照顧病中的妻子而疲憊不堪的丈夫“從裏麵找個凳子”。“小旅館看門的師傅。總惦念著給他打滿開水留著,有時從家裏給他帶幾塊烤白薯……”(《愛,在這條老街》)以她的彩筆,以她的風彩在小城“這塊古老的畫布上亳不吝嗇地抹了一筆”的穿大紅色風衣的女畫家(《小城飄來一件紅風衣》);戀依綠色,“為了那鬆,那綠的給予;為了這山,這水,這小鎮母親般的哺育”而在那遙遠的千米海拔的山巔上日夜守護電視差轉站的小夥子(《為了那遙遠的山顛》);為了新婚夫婦能有個屬於自己的窩而甘願讓出樓頂小屋的老修腳工(《空蕩蕩的樓頂》);在作者被困病床,幾乎被漫無邊際的夜空窒息時,給她帶來《卡門序曲》,鼓舞起她戰勝疾病信心的女護士(《卡門》);尤其是“像母親伺候一個嬰兒,難以做到的溫柔和細膩的付出”的丈夫。正是這些充滿愛心的普通人,正是這些人間真情使作者“懂得依循自己美好的情願生活多麼幸運,珍惜每一次幸運又迎著生活的紛繁和曲折。”

哲人曾說過,人需要在鹽水裏泡三次,在堿水裏煮三次。經過生與死折磨的張立勤,精神境界跨越了一個新的階段,散文創作也跨越了一個新的階段。她的散文更大膽、更張揚、更靈氣逼人了。《痛苦的飄落》在藝術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兩點,一是作者對生活感受敏銳、筆觸細膩;二是作者意象跨度大,作品中流動著詩的情調。

對生活感受敏銳,善於捕捉最能體現的情物特點是女性散文的特點,張立勤在這點上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可以來看一下《殘缺》。這是一篇描述父母離異後給女兒心靈造成殘缺的散文。爸爸媽媽離異後,作者寫道,“媽媽不怎麼愛講話了,一雙渾渾的眼睛,像浮滿落英的深井,為什麼,為什麼這樣深深的,深深的連女兒也望不清呢?”在這裏作者對母親的苦痛未著一字,但母親內心深處的創傷已躍然紙上了。再如,對母親的孤獨,作者並不直接寫,而是用母親養花來點染,“媽媽養了許多花,在爸爸走後,擺滿了她的窗台。媽媽辛勞的伺候著這些花……媽媽盼著花開,花開一次,她臉上才露一絲淺淺的笑。花枯萎時,她好憂傷喲,然而,很快就被另一枚花的開放掩去了。”在這裏媽媽似乎已與花為伴了,她的孤獨也就顯而易見了。類似這樣敏銳的觀察和體驗我們在集子裏是隨處可見的。

在散文熱風吹拂的今天,執筆從事散文創作的當不在少數,然而真正能形成自己的意韻並為讀者所喜愛的並不多,張立勤確實就是這不多中的一個。散文集《痛苦的飄落》已經向人們顯示了作者的創作實力和水平。我們有理由期盼張立勤不斷有新的錦章佳作問世。

2.餘願子孫為讀書明理之君子——讀《曾國藩教子書》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政治家,曾權綰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近一個世紀來,對他的評價從“古今完人”到“漢奸劊子手”竟有天壤之別。然而不管罵也好,捧也罷,誰也不能不承認,曾文正公在教子方麵取得了成功。他的長子曾紀澤詩文書畫俱佳,又以自學通英文,成為清季著名外交家。在與沙皇俄國的談判中不畏強權,據理力爭,奪回了大片國土,被稱為清末唯一的一次外交勝利。其次子曾紀鴻研究古算學,也取得相當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