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資深學者和親曆者,麥德維傑夫鮮明地指出了蘇共和蘇聯解體的幾個原因:反俄羅斯的民族主義、俄羅斯的分立主義、冷戰和西方的施壓、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的作用等。但讓我們吃驚的是作者尖銳強調,蘇聯解體主要原因是意識形態的衰落。因為在作者看來,意識形態是蘇聯這樣國家的“承重結構”,其“承重結構”垮了,大廈的垮塌就是不可避免的。蘇聯能聯合在一起並不是靠民族命運和傳統的共性,而是依靠意識形態的統一。因此,當戈爾巴喬夫在20世紀80年代執政並推出新思維後,蘇共的人數雖然還在不斷增加,但正統思想的影響力卻在日趨減弱,作為執政黨的蘇共,一旦缺少強大而權威的思想後盾,缺乏與時俱進的思想砥柱,它就難以承受原有的和不斷增加的新負荷。作者指出,對於蘇共來說,意識形態就是它的心髒,當對這個偉大意識形態的信任程度減弱之後,那麼蘇聯大廈中的黨政骨幹結構必然要倒塌。有意思的是作者多次將中國與蘇聯進行對比,並肯定中國改革的成功。作者指出,“鄧小平在中國的成功首先應歸功於思想理論的重大變革,這些變革不僅保證了這個泱泱大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而且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蘇共和蘇聯卻根本沒有進行正確的思想理論的重大變革。
1991年12月25日,克裏姆林宮屋頂上飄揚了近七十年的蘇聯國旗黯然落下,蘇聯正式宣布解體。
掩卷思索,心頭既沉重又慶幸,感受多多!要知道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對我國的衝擊是很大的。如果沒有正確的領導和正確的決策,在風浪中我們可能也會觸礁或擱淺。1992年的初春,鄧小平的南巡使中國改革開放的航船繼續揚帆前行。
5.農村體製變革的真實記述
從報紙上知道《杜潤生自述:中國農村體製變革重大決策紀實》出版了,就買來一本讀。
知道杜潤生還是從聽他的一次報告開始。1984年,杜潤生應時任中共河北省委書記高揚的邀請,到省會石家莊做了一場農村體製改革的報告,地點就在原石家莊地委招待處禮堂。我那時大學畢業到機關工作的時間還不長,作為小幹事按說是沒資格聽這個報告的,但因為在研究部門工作,領導隆恩就跟著一起去聽了。但也就是因為這一聽,使我對杜潤生有了一種崇敬——那確實是迄今為止我聽到的最精彩的報告之一。我記得,六十多歲的杜潤生連張紙片都沒有拿,講得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其條理之明晰、認識之深刻令人歎服。許多我們過去不明白或不太明白的事情經杜老一講,立刻豁然開朗。我記得,他借用一位老農的話來批評農村聯產承包責任製前的製度,說那時農民就像頭牛,既不給吃飽,又不放開韁繩讓自己找草吃,形象生動,給人印象極深。
應該承認,當時雖然聯產承包責任製已經在農村推行,但在相當一部分幹部群眾心中還是有疑慮的,就是一些年輕人也持質疑的態度。我還清楚地記得,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還在讀大學,每逢學生黨支部開會,爭論最激烈的就是農村的包產到戶,而最動感情的往往是來自農村的同學。什麼集體財產分完了、牲口都讓各家牽走了,等等,情緒和火氣都蠻大的。這讓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的人也感到困惑,而真正讓我們的觀念發生轉變的是實際——活生生的農村實際。記得從大學到機關不久,就和老同誌到衡水、廊坊的農村調研。20世紀80年代初的農村到處充滿活力,農民身上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大爆發。在中央連續幾個一號文件的鼓舞下,農村處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這給了我們印象直接的教育,而杜潤生的那場報告則使我們從理論層麵對農村聯產承包責任製和改革開放有了全新的認識……
杜老的這本自述,就像他的報告一樣充滿了魅力!杜潤生是我國農村經濟政策的製定者之一。20世紀50年代他任中央農村工作部秘書長時,就協助鄧子恢製定了一係列指導農業合作化的正確文件,但卻被打成右傾,被迫離開農口;“文革”結束後的70年代末他重返農口,作為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為在全國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作出了重要貢獻。我覺得,讀這本書是對解放以來我們黨的農村政策的一次有益的回顧,也是對我們這些非農口的同誌進行的黨的農村政策教育的好教材。特別是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把“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給予考慮,在這時讀杜潤生的這本書,讓我們重新瀏覽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政策的風雲變幻,對我們堅定不移地貫徹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正確決策是有幫助的。
當然讀這本書最使人難忘的還是作者回顧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圍繞著農村聯產承包責任製展開的激烈的論爭,由此向我們第一次披露了當時爭論雙方的想法,以及種種趣事逸聞。如在中央高層會議上,東北一位省委書記擔心包產到戶後農業機械化的出路,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池必卿打斷他的發言說,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活靈活現地展示了當時黨內圍繞農業聯產承包責任製展開的激烈交鋒和論證。不過就像作者在書中所強調的那樣,論爭雙方的出發點都是想把農業盡快地搞上去,隻是認識的不同。一些領導同誌還被過去“左”的政策的條條框著,認識不符合農村的實際。而且對這些當時持不同觀點的同誌,中央一樣地重用。不為尊者諱,實事求是地回顧曆史,而在敘述中又采取與人為善的態度,客觀地還原當時的曆史環境,這是本書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也是作者難能可貴的地方。讀杜老的這本自述,回顧改革開放走過的道路,我們更切實地體會到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我們黨和國家的發展是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