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⑤。羽扇綸巾⑥,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⑦。故國神遊⑧,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⑨。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注釋】
①赤壁:今湖北省境內名為赤壁的地方有五六處之多,現一般認為周瑜戰敗曹兵的赤壁在嘉魚縣東北長江南岸。一說是蒲圻縣西北的赤壁山。這裏的赤壁,指黃岡城西的赤壁磯(一名赤鼻磯)。
②大江:指長江。浪淘盡:《容齋續筆》卷八《詩詞改字》條:“向巨源雲:元不伐家有魯直所書東坡《念奴嬌》與今人歌不同者數處,如‘浪淘盡’為‘浪聲沉’。”《詞綜》卷六:“按他本‘浪聲沉’作‘浪淘盡’,與調未協。”《詞潔》卷四:“予謂‘浪淘’字雖粗,然‘聲沉’之下,不能接‘千古風流人物’六字,蓋此句之意,全屬‘盡’字,不在‘淘’、‘沉’二字分別。”此說是。風流人物,指對曆史進程發生了一定影響的傑出人物。
③人道是:意謂據人們說是,亦即俗傳是的意思。有人以為蘇軾把黃岡赤壁誤作赤壁之戰的戰場,其實,蘇軾在這裏抱有存疑態度。他不過是據傳聞姑且即地懷古,而非考證其真偽,所以用“人道是”一語。周郎:周瑜,字公瑾,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孫策親自迎請周瑜,授建威中郎將,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事見《三國誌·吳誌》。
④這三句集中寫赤壁的雄奇景象:奇峭不平的石崖高插雲層,駭人的巨浪拍裂了江岸,江麵上湧起無數堆奔騰的浪濤。傅注本、毛本“崩雲”作“穿空”,“裂岸“作”“拍岸”。《容齋續筆》卷八《詩詞改字》條:“‘拍岸’為‘掠岸’”。
⑤小喬:喬玄的幼女,嫁給了周瑜。孫策攻取皖城,“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三國誌·吳誌·周瑜傳》)橋通喬,後人遂作“喬”。英發:卓異不同尋常。孫權與陸遜評論周瑜、呂蒙等人時說,呂蒙的學問籌略可以比得上周瑜,“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同上書)按,《詞綜》卷六:“至於‘小喬初嫁’宜句絕,‘了’字屬下句,乃合。”《古今詞話》引毛稚黃語:“論調則‘了’字當屬下句,論意則‘了’字當屬上句。”《詞潔》:‘惟了’字上下皆不屬,應是湊字。”《聽秋聲館詞話》卷十三:“考宋人詞,後段第二、三句作上五下四者甚多。仄韻《念奴嬌》本不止一體,似不必比而同之。”
⑥羽扇:羽毛扇。綸(guān)巾:青絲帶的頭巾。傅注:《三國誌·蜀誌》寫諸葛亮與司馬懿交戰時,“葛巾毛扇,指麾三軍,皆從其進止”。《太平禦覽》卷三百七十引東晉裴啟《語林》,也說諸葛亮“著葛巾,持毛扇,指揮三軍”,在後來的小說戲曲中,“羽扇綸巾”似乎成了諸葛亮獨有的裝束。其實不然,如《晉書·謝萬傳》說謝萬“著白綸巾,鶴氅裘”;同書《顧榮傳》載顧榮與陳敏作戰時“麾以羽扇,其眾潰散”;葉夢得《永遇樂》(天末山橫)詞:“綸巾羽扇,一尊飲罷,目送斷鴻千裏。”其“綸巾羽扇”指自己的裝束。由此可見,這種裝束乃是儒將常有的打扮,雖無確證說明周瑜亦曾“羽扇綸巾”,但蘇軾移用來刻畫周瑜的形象,是為了說明他風流儒雅、臨戰從容鎮定,符合上下文意。
⑦此指周瑜火燒曹軍史事。當時周瑜采納部將黃蓋的建議,用蒙衝戰艦數十艘,裝上薪草,灌上膏油,裹上帷幕,詐稱來降,駛向北岸曹操水軍,一齊發火,時風猛火烈,霎時煙炎張天,燒光了曹船。檣櫓,指曹軍的戰船。《野客叢書》卷二十四:“淮東將領王智夫言:嚐見東坡親染所製水調詞,其詞謂‘檣櫓’為信然”。《草堂詩餘正集》卷四:“‘檣櫓’二字優於‘強虜’。”按,“檣櫓”較妥,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