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我輩”句:《世說新語·傷逝》載王戎語:“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③龍山宴:晉代征西大將軍桓溫嚐於九月九日設宴於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賓僚鹹集,皆著戎裝。孟嘉時為參軍,風吹帽落,初不自覺。桓溫令孫盛作詩嘲之,嘉即時以答,四坐歎服。見《世說新語·識鑒》“武昌孟嘉”注引《孟嘉別傳》。
④“而今”二句:回憶元豐元年(1078年)在徐州度重陽節而興起感慨。熙寧十年徐州大水,未慶重陽;元豐元年始慶重陽,故蘇軾《九日黃樓作》詩雲:“去年重陽不可說,南城夜半千漚發。”“豈知還複有今年,把盞對花容一呷。”楚甸:徐州古為楚地,故稱。戲馬:台名,項羽所建,在徐州市南。晉安帝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為宋公時,曾在北征途中於重陽日登靈光殿賦:“陽榭外望,高樓飛觀。”曹植《東征賦》:“登城隅之飛觀兮,望六師之所營。”
⑤秋強半:重陽節在九月初九,勉強算是秋季的一半。
⑥參差雁:箏上弦柱斜列如雁行。晏幾道《菩薩蠻》(哀箏一弄江南曲)有“纖指十三弦”“玉柱斜飛雁”之句。因其不齊,故曰參差。此句雲佳人彈箏,將自己的愁情注入弦音之中。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①
有情風、萬裏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②渡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③。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④。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⑤。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⑥。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誌莫相違⑦!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⑧。
【注釋】
①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謂此詞有石刻,“石刻後東坡自題雲:‘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六日。’”此時蘇軾由杭州召為翰林學士承旨,行前作此詞。參廖子:僧道潛之別號,於潛(今屬杭州)浮溪村人,俗姓何。元豐元年,訪蘇軾於徐州。二年,與蘇軾、秦觀同船至湖州。蘇軾謫黃州,夢與賦詩,後參寥往訪,於元豐七年夏同遊廬山。元祐四年,蘇軾知杭州,參寥卜居智果寺,蘇軾往訪,作《應夢記》。紹聖初受蘇軾牽連,詔令還俗。徽宗立,曾肇為他辨誣,複為僧,卒封妙總禪師。事跡散見於《東坡誌林》及蘇軾《次韻僧潛見贈》施元之注。近人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評此詞雲:“妙在無一字豪宕,無一語險怪,又出以閑逸感喟之情。所謂骨重神寒,不食人間煙火氣者。詞境至此,觀止矣!”又雲:“雲錦成章,天衣無縫,是作從至情流出,不假熨貼之工。”
②西興:渡口名,在今杭州市錢塘江南岸,蕭山縣西十二裏。
③“俯仰”句: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述。”昔人非:僧肇《物不遷論》:“吾猶昔人,非昔人也。”
④忘機:沒有機心,寧靜淡泊。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詩》:“我醉君複樂,陶然共忘機。”
⑤空翠:蒼翠的山色,極其空明。王維《山中》詩:“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煙霏:指山中霧氣。
⑥“算詩人”二句:謂自己與參寥是少有的知已。
⑦謝公:東晉謝安。《晉書》本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誌始末不渝,每形於色。及鎮新城,盡室而行,造泛海之裝,欲須經略粗定,自江道還東。雅誌未就,遂遇疾篤。”雅誌:高雅之誌,指隱居。
⑧“西州路”三句:晉代揚州(今江蘇南京)公廨之西門名西州,見《虞美人》(波聲拍枕長淮曉)注②。據《晉書·謝安傳》,謝安病危自廣陵還京,過西州門時,深歎“本誌不遂”。死後,其外甥羊曇醉中過西州門,“悲感不已,以馬策扣扇,誦曹子建詩曰:‘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慟哭而去。”此囑參寥子在他死後重經故地,不要過於悲傷。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八評以上幾句雲:“寄伊鬱於豪宕,坡老所以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