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百五十一章 南市場(1 / 2)

沈陽,是明王朝在遼東地區的統治核心,沈陽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燕國的遼東重鎮方城,隸屬燕國遼東郡襄平縣,為沈陽建城史之初。

西漢時期,始稱“侯城”,隸屬漢遼東郡,是為沈陽正式建城之始,唐代改稱“沈州”。

五代時期,遼太祖移民到此,修築土城,生產隨之發展。金代時期,金太祖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

元朝元貞三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州為“沈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由於沈陽地處沈水之北,以中國傳統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故改沈州為沈陽。從此,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餘年的曆史。明朝建立後也沿用元代的稱呼。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薩爾滸戰勝明朝軍隊後,將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並在沈陽城內著手修建皇宮。 天聰八年,清太宗皇太極尊沈陽為“天眷盛京”,故稱“盛京”。順治元年,順治小皇帝遷都北京後,沈陽為陪都。

在神武六年趙國棟奉朱宏三聖旨收複遼東,重新將盛京改為沈陽,成為東北總督駐地,東三省的行政、經濟中心。

沈陽在明代就已經成為遼東的中心,根據萬曆十年的人口統計,沈陽城內共有戶籍四萬餘戶,人口十八萬餘人。當然這些人口和後世近千萬人口的沈陽沒法比,就是和當時明朝關內那些百萬人口的大城也沒法比,不過將近二十萬的人口規模,在地廣人稀的遼東已經算是首屈一指的大城了。

不過經過明朝和滿清在遼東地區的長期拉鋸戰,沈陽人口一度減少到隻有三萬人。隨著朱宏三重新占領遼東,為了發展東北的經濟,從直隸、山東、山西一帶向遼東遷來了百萬人口,沈陽終於恢複到十萬人口規模。

現在戰亂已經結束了十年,沈陽地處東北,是關內商隊來東北收購藥材、毛皮的必經之地,所以這幾年沈陽發展很快,城裏城外一共有二十萬人口,已經完全恢複到全盛時期。

朱宏三來到沈陽時已經是十一月份,沈陽這裏地處東北,十一月份已經是大雪封路,朱宏三沒辦法隻好在沈陽這裏住下來,打算第二年開春在起行回京。

第二年是神武十五年,朱宏三在努爾哈赤的皇宮中已經住了一個多月,春節也是在這裏過的。沈陽故宮雖然是皇宮,但是規模和麵積根本沒法和北京故宮相比,再加上冰天雪地的也沒什麼玩的,所以朱宏三過的十分鬱悶,每天除了和大小老婆們研究身體結構也沒什麼事。

過了春節就是正月十五,也就是上元節,按照傳統這一天是燈會,在下午時分朱宏三的長孫朱升鐸就來找朱宏三,想要出去玩耍。

朱升鐸是年輕人,這一個多月將沈陽城裏玩了個遍,沈陽雖然在遼東是第一大城,但是在關內隻是一個稍微大點的府級單位。朱升鐸出生在南京,在北京長大,這兩個城市都是百萬規模,玩的自然比沈陽多得多,所以朱升鐸實在是待的鬱悶死了。

不過今天挺好,朱升鐸打聽到今天是燈會,從下午開始城裏就要舉行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等傳統民俗表演,作為年輕人的朱升鐸自然想要參加,所以來找朱宏三想要跑出去參加燈會。

朱宏三在小小的故宮中也待煩了,聽朱升鐸這麼說心中也想出去看看,雖然朱宏三前世就是東北人,但是也沒見過明朝時東北過元宵節怎麼過。

祖孫二人打定主意,穿戴整齊帶了五十個護衛離開故宮的後門來到街上。

沈陽城是努爾哈赤在天聰十年重修的,努爾哈赤將皇宮也修成了北京皇宮一樣的九門。朱宏三和朱升鐸從皇宮的天佑門出來,外麵就是沈陽最為繁華的南城市場。這時沈陽還沒有北市場,北市場是在1921年才形成。在清代沈陽最繁華的是南市場,這裏聚集了大量關裏來做生意的商家,所以繁華異常,什麼酒館、青樓、綢緞莊、胭脂鋪應有盡有。

沈陽有內外兩層城牆,最外麵的城牆就是後世沈陽的一環路,不過在明末這裏是沈陽的外城牆,南市場這裏就是後世的五愛市場。因為今天是上元燈會,也是唯一沒有宵禁的晚上,所以各色人等都出來看燈,爭取討個好彩頭,在新的一年裏平平安安。

朱宏三看了看天色尚早,對朱升鐸說道:“小子,咱們出來早了,找個地方歇一歇,等一會兒好看焰火!”

丁謂作為朱宏三的貼身保鏢,自然不敢大意,聽皇帝這麼說趕緊找了一家規模十分大的酒樓,讓皇帝皇孫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