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神而兼以娛人,戲劇有了多樣的社會功能。乃至到了後來,廟會唱戲名為娛神、多半倒是娛人。
但從戲劇最早的娛神功能來分析,後來成熟的戲劇樣式應該是從娛神的儺戲發展而來。至少,儺戲是戲劇的起始源流之一。
現存的儺戲,不僅娛神,兼有祈福驅邪的作用。儺戲藝人,令人聯想到古來的作法道士、宗教祭師。
並台、品台
規模宏敞的廟宇,往往不止一座戲台。
左右對稱建有兩個戲台的,稱作並台。
並列的兩座戲台,一旦廟會唱戲,想其當然,該是兩台戲同時開唱。或者,“對台戲”的名堂係由此而來。
晉南萬榮現存中國最早的供皇家祭地的後土祠,規模宏大。正對主神正殿,不僅有並台,當關閉了山門,山門正中便又出現一座戲台。
三座戲台呈品字形。於是,萬榮後土祠有了在全國極其少見的品台。
堂會、社戲
除了廟會期間娛神唱戲,鄉民們還需要看戲,就有了堂會、社戲的名堂。
堂會,倒也不一定就在廳堂裏唱。它應該是專門唱給某一家人、為某一主題而唱。比方,老爺壽誕、公子進學之類。
魯迅寫過著名的《社戲》。社戲,原本也是娛神的。農曆春分前後祭祀土神即社神,秋分前後答謝社神,春社秋社都要唱戲。“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描述的正是這樣場景。
所謂無廟不成村,一般村落都有廟宇。但新建一個村落,最首要的廟宇應該是社神之廟;好比誰家新擇一處墳地,墳地的上首率先要立後土碑。村社,因而成為村落的別名。
並不在社日,村人請戲班來唱戲,便也沿襲了“社戲”的名堂。比如,誰家公子考中舉人秀才,唱戲慶賀,請村人觀賞,唱戲的地點多在祭社場所。這樣的戲,於是也泛稱為社戲。
魯迅童年時代記憶深刻的社戲,不在特定的社日,多半屬於後一種意義上的社戲。
會館戲台
晉商經營天下,幾乎全國各地都建有商幫會館。作為會館文化的顯見標誌之一,就是建築精美的戲台。
會館的戲台,其演出應該主要麵對會館的會員。那麼,這樣的演出還有娛神的功能嗎?
我曾經參觀過不多的會館,注意到會館戲台的建築格局。正對戲台,一般都建有一座神龕。供奉了關帝老爺或者天地諸神。於是,即便在會館唱戲,一定也多少有著原始的娛神功能。哪怕這種功能幾乎到了被人忽略的地步。
梨園
據說,唐明皇訓練藝人的最早場所稱作梨園。梨園後來成為演藝場所乃至戲班甚至整個演藝界的統稱,演藝人員號稱梨園子弟。
木匠供奉魯班;鐵匠供奉太上老君。五行八作,皆有各自祈祀的神。梨園子弟,供奉才藝風流的唐明皇。
別有一說,他們供奉的是滑稽之流的始祖東方朔。
瓦舍
宋代發軔、元代興盛,有了瓦舍勾欄的名堂。勾欄表演雜技戲曲等等,另有各式店鋪經營草藥飯食之類,統稱瓦舍。
源流濫觴,勾欄成了妓院的別稱。
下九流
不知是演藝界靠攏娼妓、或是娼妓靠攏演藝界,抑或是兩界混雜,妓、藝不分家如同日本現存的藝伎,演藝人員、梨園子弟,竟漸漸被歸入下九流。為普通老百姓所不齒。
貴為天子的唐明皇鍾愛藝術,傳說經常親自粉墨登場。他一定不會想到他的傳人們會落到後來的屈辱境地。
然而,好比現今有所謂“粉絲”,當年名演員也有大批的追星族。其追星的瘋狂程度比當今有過之而無不及。
草台班
村中有廟院戲台者,這也罷了。荒僻遠村,有廟宇而無戲台,廟會或者社日唱戲,便要臨時搭台。
建國後,大力破除迷信,諸神拆廟。香火鼎盛的廟宇,泥胎木塑被掃蕩淨盡。多數廟宇被學校或者糧庫之類占用。廟會自然取消。老百姓還有看戲的欲望,於是生出新的名頭來唱戲。成立合作社、慶賀豐收年之類。這時唱戲,便也隻有臨時搭台一法。
豎起杉杆,半人多高地方橫搭木板,四周三麵用條席布幔之類圍攏了,隻空出台口一麵,就成了一座戲台。
如此戲台,頗屬草草。相比永久性的戲台,稱作草台。
登不得廟會大戲台,走村串鄉唱戲的演出班子,大家稱作草台班。
草台班乃至大戲班,在臨時戲台唱戲,老百姓說那是“野台子戲”。
野台子戲,老百姓在野地裏看戲,演員在無遮無擋的戲台上演出。過去,夜間演出隻用火把來照明,臉譜的色彩必需相當明豔。“唱戲的吹胡子——假生氣”,動作表演也趨於誇張。壓根沒有什麼麥克風,對演員的唱功要求極高。
叫驢紅
山西的中路梆子即晉劇,曾經有位唱須生的演員,藝名“銅元紅”。因為嗓口特硬,據說唱野台子戲,頂風能傳出四裏地。老百姓竟然昵稱他是“叫驢紅”。
京劇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當年也是唱過野台子戲的。山西蒲劇名家閻逢春、晉劇名家丁果仙,也莫不如是。何況一般演員。
建國後,演員地位提高、演出條件優化,在相當攏音的戲園子裏唱戲,還要配置什麼麥克風。上述幾位戲劇名家最初都是反對使用麥克風的。
用麥克風來擴音,那還叫什麼把式?那還有什麼藝術可言?
所以,當年絕無假唱。
兩下鍋、風攪雪
山西,地方劇種最為豐富多樣。況且還有道情秧歌二人台。
一個戲班,能唱梆子大戲,也能唱秧歌二人台,這叫“兩下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