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治國之道(一)(1 / 2)

龐德公頗為不解,問道:“如此不正是曆史的進步嗎?”

“然而物極必反,凡事欲速而不達,事物及社會之發展變化俱有漸變的過程。廢除了分封製固然有效地防止上層的自立割據,但徹底的郡縣製卻為下層的獨立叛亂提供了溫床。大家試想,如果始皇采用分封製,或者部分地采用分封製,地方駐紮有中央軍,秦帝國絕不會迅速滅亡。當陳勝、吳廣起義時,各地諸侯便會前來勤王,協助朝廷剿滅。”劉禪道。

“秦帝國擁有雄兵百萬,勢力無比強大,如何撲滅不了農民起義?”趙雲疑惑道。

劉禪笑道:“四叔所言極是,橫掃天下的秦帝國軍隊確實兵力雄厚,所向無敵。但是北漠部署了數十萬大軍用於防備匈奴,南方趙佗也帶走了數十萬,中央軍機動部隊所剩不多,地方又沒有中央駐軍。因為沒有分封諸侯,隻能依靠帝國中央軍隊進行鎮壓,四處奔波,往來鎮壓。但帝國地域遼闊,交通不便,各地起義烽煙四起,此起彼伏,防不勝防。帝國軍隊疲於奔命,顧此失彼,狼狽不堪,士氣低落,戰鬥力十分有限,最終釀成了惡果。”

趙雲點了點頭,又問道:“除此以外,六國的舊勢力在滅秦中功不可沒。”

劉禪道:“然也。秦帝國的建立並不僅僅是改朝換代,而是一場徹底的社會和製度的革命,革的是那些在六國世代享受‘世卿世祿’封建王公貴族的命。但是,秦始皇雖然廢除了封建貴族這一特殊階層,卻沒有從肉體上徹底消滅他們。故而,秦帝國建立後,以項羽為代表失去特權的六國餘孽,無時無刻不想著反撲。為奪回固有利益,他們便借陳勝、吳廣起義之勢,沉渣泛浮,死灰複燃,群雄並起。最要命的是,各郡守縣官在當時輿論的宣傳影響下,在起義者的誘惑和鼓動之下,各懷鬼胎,倒戈相向,帶領地方郡縣之武力,直接參加了推翻帝國的行動。於是牆倒眾人推,社會的發展在其慣性的作用下,摧毀了秦帝國。”

黃承彥臉色凝重,道:“故而,高祖吸取秦亡教訓,選擇性繼承和吸收了之秦帝國之精華,確保了中央皇權高度統一集中之的基礎上,實行了以郡縣製為主,以封建製為輔之製度,使郡國雜處,以相牽製,既維護了中央集權,又保持了國家的統一。采取了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實行了寬刑、輕徭、薄賦的休養生息和以農為先的政策政策,複員軍人,授以爵位,釋放奴俾,招回流民,獎勵農耕、桑蠶,減租減息,保養民力,增殖人口,恢複和發展了經濟,迅速穩定了漢初統治局麵。”

龐德公點頭道:“承彥說得極對。但高祖當初的封建製也有較大的弊端,一是首開因親而王。他當初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盧綰。這八人中張耳、吳芮、英布、臧荼在項羽時代就已經取得了諸侯王的身份,盧綰、韓王信、韓信、彭越這四人是劉邦首封的。這些異姓諸侯王中韓王信出身為韓國王族,張耳、吳芮來自官僚階層,其餘五人皆是平民,因軍功而王。本來按功受賞的話,無大功的盧綰是不可能裂土封王的,但高祖因盧綰乃同鄉發小,便不顧其他元老功臣的不滿封盧綰為燕王。盧綰是封王原則由‘因功而封’到‘因親而封’的轉變,將‘公天下’徹底變成‘家天下’的開端。為了控製領土,高祖封了一些子侄為王,加深了無功封王、有功封侯和有功群體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