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提出,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必須充分挖掘中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製約擴大內需的體製機製障礙,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麵。
很多人表示不明白為什麼“十二五”如此看重內需呢?因為投資、出口和消費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其中投資和消費被稱為內需,內需能促進經濟發展。打個比方說,現在我們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有一座銅礦,這個時候有100個工人前來開采,工人需要衣食住行,於是房地產、餐館、服裝廠、肉類加工場等就應運而生,當這座銅礦挖完的時候,這裏很有可能形成一個新興的城鎮。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都是傾向於出口,而忽略了消費,在2008年中,消費所占GDP的指數僅為48.59%。過度依賴對外貿易而忽視內需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短板,就像是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曉晶說的那樣,“如果能有效地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要,那麼中國將在國際經濟格局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和主動權。”
英版《中國日報》也表示,擴大內需是中國發展的當務之急。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的消費的確大幅度地增加了,但是服務和消費同投資和工業相比較而言,增長的幅度就像是一個學齡前兒童的高度同小巨人姚明作對比一樣。早在2003年我們政府便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截止到2003年,中國消費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7.8%,而出口貿易實際增幅為12%每年。也就是說,中國本來應該用內需和對外貿易兩條腿走路,現在一條腿嚴重萎縮,隻能將所有的重心都壓在另外一條腿上。
有因就有果,內需不振導致的後果是中國順差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因為國內根本無力消化。在2004年,我國淨進口鋼鐵1500萬噸,但是在2005年上半年,我國就淨出口粗鋼229.33萬噸,這一驚天大逆轉震驚了很多人。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陶冬表示:“在如此短的時間完成原材料市場和原材料產地的互換,在人類史上絕無僅有。”但是為了保持出口,我們付出怎樣的代價呢?答案是降價。就在2005年,我們大幅度出口鋼鐵的時候,一項以“堅挺”示人的寶鋼平均價格下調了8.6%。
內需不振造成的貿易順差引起了中國商務部的憂慮。在2005年發布《今年前8個月我國外貿運行情況及全年走勢》的報告中指出:“貿易順差創曆史新高,將產生一定的負麵影響。”負麵影響包括將引發新的貿易摩擦。商務部的憂慮沒有錯,僅在2005年便有12個國家對中國發起了33起反傾銷的調差,涉及金額上升20%,這還不是最讓人憂心的。最讓人憂心的地方在於,內需不振,對外貿易如火如荼,很容易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和金融風險,為人民幣彙率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難度。
除了內需,還有什麼導致中國對外貿易高依存度呢?
產業結構不合理首當其衝。我們首先看《第一財經報》的數據:在2003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總計4047.9億美元,其中出口僅占據了59%,進口占41%。從八十年代開始的產業結構變化將中國的加工貿易變成了一個“發展過快”的“激素人”。快速的發展讓GDP一路高歌猛進,成為我國一種主要貿易方式。但是這種貿易方式依托的並不是高科技而是廉價的勞動力,豐厚的資源。所以產品中所含的科技含量少的嚇人,但是因為成本足夠低廉,也照樣能在國際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正是因為大家過於欣喜對外貿易的成績,卻忽視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僅1996年度,巴西乃至印度的服務業新增產值占GDP的比重就遠超中國26%、13%。相較於美國而言,中國更是鞭長莫及,第三產業在美國的GDP所占的比重已經高達80%左右。於是第三產業這個宛如後媽生的孩子委委屈屈地成長著,長的麵黃肌瘦,營養不良。所以中國經濟越發倚重對外貿易。
附:1979—2006中美貿易順差狀況(中美1979年建交)。(注:數據來源為美國商務部及其官方網站以及中國商務部。)
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綱要)
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0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二五”時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深刻認識並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科學製定“十二五”規劃,對於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麵
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三、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四、發展現代產業體係,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