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明清時期的五大商幫(2 / 3)

其次,造就了一代理財人物。山西商人資本不論是商品經營資本還是貨幣經營資本,一般都不是資本擁有者直接從事經營活動,多數是由財東出銀若幹,委托一個自己信賴的、精明能幹的人來當掌櫃,從事某項經營活動。

財東把資金運用權、人員調配權、業務經營權交給掌櫃,獨立自主地從事經營活動。定期結賬一次,由掌櫃向財東彙報經營成果。如果財東滿意,就繼續任用,財東信不過就可以辭退。

這種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實行經理負責製的方式,再加上以後實行的“頂身股”製度,促使經營者工作不敢懈怠,把職工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結合在一起,促進了管理人才的出現,提高了經營效益,這在我國企業史上是有積極意義的。

再次,晉商舍得智力投資,舉辦商人職業教育。馳名中外的旅蒙商“大盛魁”商號,在外蒙古的科布多設有本企業的訓練機構。

從晉中招收十五六歲的男青年,騎駱駝經過歸化、庫倫到科布多接受蒙語、俄語、哈薩克語、維吾爾語及商業常識的訓練,一般為半年,然後分配到各分號,跟隨老職工學習業務。

這種重視提高職工業務素質的辦法,就是現在來看,也是很有遠見卓識的。

最後,晉商首先創造了民間彙兌業務、轉賬和清算中心,首先創造了類似中央銀行的同業公會,都顯示了山西商人的精明能幹和創造能力。山西商人最先打入國際金融市場,表現了他們敢於向新的領域開拓的風姿。

徽商即徽州商人,又稱“新安商人”,俗稱“徽幫”,是舊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團的總稱。徽商最興盛時期是在明代。

徽商經營行業以鹽、典當、茶、木為最著,其次為米、穀、棉布、絲綢、紙、墨、瓷器等。其中婺源人多茶、木商,歙縣人多鹽商,績溪人多菜館業,休寧人多典當商,祁門、黟縣人以經營布匹、雜貨為多。

徽商除了從事多種商業和販運行業外,還直接辦產業。休寧商人朱雲沾在福建開采鐵礦,歙縣商人阮弼在蕪湖開設染紙廠,他們邊生產邊販賣,合工商於一身。徽商經營多取批發和長途販運。休寧人汪福光在江淮之間從事販鹽,擁有船隻千艘。一些富商巨賈,還委有代理人和副手。徽商遍布全國,與晉商齊名,到處有徽商足跡。經營品種廣泛,鹽、棉布、糧食、典當、文具筆墨無所不包。

徽商老號有張小泉剪刀、胡開文墨業、曹素功墨業、胡雪岩創辦的國藥店胡慶餘堂、一代醬王胡兆祥創辦的胡玉美醬園、王致和臭豆腐、謝裕大茶行、張一元茶莊、汪恕有滴醋和同慶樓等。

“徽商精神”一直是人們崇尚的商業精神,如愛國、進取、競爭、勤儉、奉獻,以及團隊精神等。徽商在從事商業經營,貢獻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為當時的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

徽商正是憑著他們特有的徽商精神,從而能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乃至於發展為雄視天下的大商幫。這種精神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又被徽商進一步發揚光大。徽商精神不僅是徽商的巨大財富,更是徽商留給後人的寶貴遺產。

浙商一般指浙江籍的商人,實業家的集合。浙江先後產生過湖州商幫、紹興商幫、寧波商幫、溫州商幫、台州商幫、義烏商幫等著名浙商群體。

明代,江浙一帶成為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商品經濟較為發達,也產生了我國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清朝末年,浙江商人成為中國民族工商業的中堅之一,為我國工商業的近代化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湖州人沈萬三是明初

天下首富,清末鎮海人葉澄衷是我國近代五金行業的先驅。而以經營輯裏絲起家的劉鏞、張頌賢、龐雲、顧福昌這“四象”為首的湖州南潯商人是我國最早的強大商人群體。以虞洽卿、黃楚九、袁履登為代表的寧波商人,曾經叱吒於當時的遠東第一大城市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