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眾多產業當中,紡織產業一直被認為是我國重要的民族支柱產業之一,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首先,我國紡織產業經過多次產業結構的調整,目前已經發展成為門類齊全、品種豐富的龐大紡織產業體係,主要紡織產品如棉紗、棉布、呢絨、絲織品、化纖和服裝的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被譽為“世界紡織巨人”,紡織產業不但成功地解決了我國十三億人口的穿衣問題,而且,還向世界各地源源不斷地供應著物美價廉的紡織品,為世界各國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便利和實惠。其次,我國紡織產業在很大程度上還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它在吸收勞動力,特別是吸收低素質勞動者就業方麵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對緩解就業壓力、穩定社會治安以及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問題等方麵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從出口創彙業績來看,自1994年起我國就已成為世界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大國,紡織產業一直是我國貿易順差最大的產業,這對保證我國外彙儲備、國際收支平衡、人民幣彙率穩定以及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等方麵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004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已高達973.85億美元,同比增長21.01%,約占世界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1/4,在世界紡織品服裝出口國家或地區中排名第一,同期實現貿易順差805.81億美元,是全國貿易順差的2.5倍之多。最後,紡織產業還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促進了我國經濟的有效增長。紡織產業不僅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改進了其他產業的生產技術、工藝流程和管理方法,而且,大量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湧現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創新和升級,加速了產業間的融合和調整,促進了新型產業的誕生和成長,紡織產業越來越成為推動其他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之一。此外,紡織產業在增加社會資金積累、刺激國內消費、傳播中華文化等方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特別是我國成功加入WTO以來,我國紡織產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契機,後配額時代的到來進一步拓展了我國紡織產業參與國際分工的深度和廣度。隨著配額取消、關稅下調以及貿易自由化的不斷推進,我國紡織品無論是在出口數量還是在國際市場開拓能力方麵都獲得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國際市場的催化作用下,我國紡織產業的創新體製、投資體製、管理體製及產業結構等諸多方麵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紡織產業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轉變。但是,眾多研究已經表明,入世對我國紡織產業的影響具有“雙重性”。後配額時代的到來並不是國際貿易壁壘的曆史終結,國際門戶的打開並不等於我國紡織產業可以暢通無阻地進入這些市場。事實上,各種貿易保護勢力依然活躍在國際舞台,特別是以美歐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利用其技術優勢紛紛出台了各種技術壁壘,設置所謂的“綠色指標”,他們以種種理由和借口阻撓著紡織品國際貿易的自由化進程。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是世界上紡織品被設限最多、配額影響最廣、貿易摩擦和貿易糾紛最多的國家之一。最近剛剛走出“配額囚籠”的我國紡織品貿易就遭受到各種非關稅壁壘的層層設限,發達國家視國際發展潮流於不顧,重新針對我國部分紡織品采取了限製措施,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借機造勢對我國紡織品實施了設限,種種輿論導向和示範效應勢必會對我國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帶來不利影響,嚴重阻礙了我國紡織產業國際競爭優勢的正常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