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本書背景和研究意義(1 / 3)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增強,國際貿易得到了空前發展,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它不僅有力地促進了世界各國產業間的不斷調整與升級,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經濟全球化也是一把“雙刃劍”,一國的優勢產業會受惠於經濟全球化而不斷獲得發展,相反其弱勢產業則由於相對競爭力較低而無法適應國際競爭,從而逐漸被淘汰。因此,世界各國都紛紛致力於發展自身的優勢產業,努力提高其國際競爭力,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以最大限度地獲取國際競爭中的超額利潤。

國際競爭力研究已經成為最近20年來全球最受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隨著對其研究的廣泛開展,關於國際競爭力的基本概念、影響因素、相互關係、表現形式、作用機製、度量方法等諸多方麵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研究的廣度與深度都有了很大拓展。但是,由於國際競爭力研究是一項非常複雜的跨學科的係統工程,它的理論之複雜與體係之龐大都為其研究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因此,到目前為止,關於國際競爭力仍有許多理論問題有待深入研究,諸如關於國際競爭力的量化方法和評價體係等方麵還存在著許多疑問,甚至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際競爭力定義。而且,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成果多數集中在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特有的經濟水平、環境、文化、體製等影響因素探討得很少。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無論是它們在國際競爭中的參與範圍,還是在國際競爭中所取得的利益比重都有了很大提高和改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競爭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及時加強對發展中國家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是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之快令世人驚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經濟實力更上了新的台階,國內市場的國際化程度得到了長足進步,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攀升。特別是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國際化步伐進一步加快,參與國際競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與此不相協調的是,我國對國際競爭力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最早揭開我國國際競爭力研究序幕的是20世紀80年代末國家體改委國外經濟體製司與世界經濟論壇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合作開展的有關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此後,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和精心準備,我國在1993年首次加入了包括俄羅斯、印度在內的轉軌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比較,並於1994年加入了分項目的比較,1995年加入了全部項目的比較與排序。此後,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原國家體改委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民經濟研究所等部門相繼對國際競爭力開展了一係列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為我國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入世的成功,國內各界對國際競爭力的研究進入了高速增長階段。國內學者除了引進和介紹國外有關國際競爭力的理論成果和最新進展之外,還對國際競爭力在國內的實際應用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研究層次涉及國家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尤其是針對入世對我國各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研究最為常見,內容涉及銀行業、電信業、建築業、農業、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畜牧業、林業以及其他民族產業等。這些研究成果一致認為,在開放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國際競爭新形勢對我國經濟的方方麵麵都產生了一係列的深遠影響,我們享受利益的同時也麵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方麵,加入WTO後我們能在更大範圍內和更深層次上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為我國優勢產業的發揮提供了更多的發展契機和更廣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麵,由於我國產業在很多方麵與發達國家產業相比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國內門戶的開放使得發達國家的產品大量湧入國內市場,很大程度上衝擊著國內產業的發展。因此,入世成功並不等於我國產業可以成功地占領國際市場,它隻是為我國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希望,而要把握這種機遇和實現這種希望最終還要取決於我國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以及持續保有競爭優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