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評價目標的分解
基於製造商的視角,張茂林(2007)構建了分銷渠道績效評價體係,提出過程績效和結果績效,並進一步將其細分為顧客滿意績效、內部運作績效、經濟效益績效和學習與發展績效。李春成等(2007)從銷售績效、分銷貢獻率、利益平衡度和顧客滿意度等四個一級評判指標對農產品零售終端績效進行評價與比較[6]。農產品的消費者要求購買便利、對產品質量要求健康、對售後服務要求較少。零售商要付出一定成本去保鮮保質,銷售時一般數量大而利潤相對較小,需要與供應商保持良好關係。本文從企業自身方麵、顧客方麵和供應商管理方麵建立農產品零售終端組織績效評價的指標體係。
三、模糊綜合評判數學模型的建立
(一)初級綜合評判
1.權的確定
根據可比性,敏感性和能觀性三大原則建立評價問題的層次結構,確定評價指標體係,並運用係統分析的方法將評價指標因素分層,最高層為評價目標,中間層(可以是一層或多層,主要取決於目標的重要程度)是因素層。
每個因素集的權重可利用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求得,即引入1~9比較標度,由專家小組根據每個因素對上層因素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建立判斷矩陣A,由判斷矩陣求出單因素的權向量W,並進行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檢驗公式可由下列公式計算:
CR=CIRI(1)
CI=λmax-nn-1
其中:
λmax=ni=1AWnWi
式中:CR為一致性比例;CI為一致性指標;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它隨著n的取值而變化,具體取值見附件表4,λmax為判斷矩陣最大特征值;n為矩陣階數;A代表判斷矩陣;W為權向量。
從附件表5中可以看出,超市的績效要略好於農貿市場的績效。地理位置較好、管理體係較完善的農貿市場甲也有較好的評價結果。超市乙和農貿市場丙應不斷改進、加強管理,以取得更好的績效。集貿市場在一定時期內還會長期存在,就像小商品城在許多城市仍大量存在一樣,農產品零售終端的優化需要更多的實證調查和論證。農產品零售終端的績效不能代表整個渠道的績效,農產品營銷渠道組織優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為渠道成員需要上下遊組織的配合發展。
五、結論
本文運用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判方法對農產品零售終端績效進行初步的定性定量評估,所得結果對於了解農產品零售終端績效以及進行農產品渠道組織優化的輔助決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多數學者在對類似的問題進行評價研究時都基於模糊數學的思想,因為這些評價指標大多難以量化。為了把該方法的主觀因素降到最低,在專家評判過程中可以利用德爾菲法、在市場調查中結合更科學的調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