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零售業概述(2)(1 / 3)

多數情況下,租賃商品部為現有零售商店所采用,目的在於將經營範圍拓寬到零售商自身不具備的,需要高度專業化技能或知識的產品或服務項目。因此,租賃商品部經營的往往是圍繞商店主要產品線的相關的產品類別。最常見的租賃商品部有店內美容院、攝影室、珠寶手表部、眼鏡部、化妝品部等。目前,在國內許多百貨商店中,許多專櫃也租給某品牌服裝商,作為其專賣點,形成大量店中店現象。

租賃商品部的優點是:可以減少財務風險,節約經營成本;能擴大商品經營範圍;可以解決人才不足的困難;可以擴大銷售能力。其缺點是:商品售價由承租者製定,與本店經營的價格政策不一致,會影響商店形象;無法控製進貨質量和服務質量;由於本店人員不參加經營工作,會導致自身管理、競爭、服務功能的萎縮,不利於本店人員素質的提高。目前我國一些傳統百貨商店由於不能適應新形勢,自身經營效益不佳,憑借優良的地理位置熱衷於將櫃台出租,有些甚至全店劃割出租,靠租金生存,這種過分依賴租賃商品部的做法從長遠來看是有害無益的。

5.垂直營銷係統這類商店是由單一所有者自行負責商品生產和零售一條龍工作,一般為廠商的直營零售店。例如目前國內許多服裝連鎖專賣店,往往是由製造商投資建設的。製造商直接經營零售,出於幾個目的:一是為商品尋求新的營銷渠道,擴大銷售;二是通過零售直接獲得消費者對商品需求的信息,使產品更能適應市場需求;三是為了擴大品牌知名度;四是控製整個商品營銷渠道,實施整體營銷策略。

垂直營銷係統的優點是:自給自足;無中間環節,可以降低成本;與消費者直接接觸,能夠及時獲取市場信息;對外具有較大的議價能力;可控製生產至零售的全過程。缺點是:多元化經營,不利於企業集中力量搞好生產;自建零售網點投資較大,降低了投資效益。

三、零售業的發展和生命周期

人類由穴居走向宅居,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零售由露天移入室內,是零售業的深刻革命。居屋設備的完備,是人類生存不斷追求的目標。店堂的擴大與更新,是商人們的迫切願望。店堂的狀態常與零售方式密切相關。零售業發展的曆史顯示,每次革命都與這兩者緊密相連。百貨商店、專業商店、雜貨店、超級市場、方便商店,都曾階段性地統治過市場,你爭我奪,各不相讓。它們像一個幾代同堂的大家庭共處於市場之中,以自己的獨特優勢爭奪一席之地。

1.西方零售業態演進理論簡介

從百貨商店到超級市場,從專賣店到自動售貨機,零售業的每一次變化都帶來了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變革,隨著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本土化進程的深入,零售業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魅力。全書共分九章論述了零售業的概況、零售戰略規劃、零售區位選擇和店鋪設計、零售經營的商品管理、零售銷售管理、倉儲與配送管理、連鎖商店的經營管理、超級市場的經營與管理等。

西方發達國家零售業總體來說經曆了三次重大變革,並在信息技術的催化下正在醞釀第四次重大變革。從這幾次變革來看,引發零售業四次變革的主要標誌均是以某一新型業態的出現為表征。如百貨商店的出現引發了第一次零售變革,超級市場的出現引發了第二次零售變革,連鎖商店的出現引發了第三次零售變革,網絡商店的出現引發了第四次零售變革。由此可見,零售業態的演進和創新對整個零售業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然而,零售業態的發展與演變有沒有規律可循?西方學者對一百多年來零售業態的創新演變過程進行了總結,挖掘出了以下幾個理論。

(1)零售輪轉理論。這個理論認為,零售機構變革有著一個周期性的像一個旋轉的車輪一樣的發展趨勢。新的零售機構最初都采取低成本、低毛利、低價格的經營政策。當它取得成功時,必然會引起他人效仿,結果激烈的競爭促使其不得不采取價格以外的競爭策略,諸如增加服務、改善店內環境,這勢必增加費用支出,使之轉化為高費用、高價格、高毛利的零售機構,與此同時,又會有新的革新者以低成本、低毛利、低價格為特色的零售機構開始問世,於是輪子又重新轉動。超級市場、折扣商店、倉儲式商店都是循著這一規律發展的。

(2)零售綜合化和專業化循環理論。這個理論認為,零售企業經營範圍是不斷從綜合化向專業化再向綜合化方向循環發展的,每一次循環不是過去的重複,而是賦予新的內涵,從而出現了不同的零售組織。按這一理論,美國等西方國家零售業大致經曆了五個時期:一是雜貨店時期;二是專業店時期;二是百貨店時期;四是超市、便利店時期;五是購物中心時期。

(3)零售進化理論。這個理論是把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的進化理論,用來說明零售業態發展的規律。它認為零售業態必須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相適應,才能繼續存在和發展,否則就不可避免地被淘汰。例如,當城市居民紛紛遷往市郊之後,原坐落在市中心的百貨商店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而郊區購物中心和大型超市卻得以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