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企業的八大規律
要搞活營銷,做成生意,有許多規律是可以遵循的。
人性律要求企業提供給顧客的商品和服務要簡練、便捷、安全、舒適,讓消費者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滿意地使用商品或享受服務。在商品設計開發方麵,應向“個性化”的方向發展。簡而言之,能令消費者滿意的商品和服務,就是符合“人性律”的。
需求律企業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存在的,沒有顧客的需求就談不上營銷,而顧客的需求是可以激發和創造的。創造“需求”,需要熱情和想象力,同時還需要操作者具有足夠的洞察力和市場調查的技巧,養成以消費者的眼光看商品的習慣是最為重要的。
領先律這是指要創造未來而非適應現在,要超前而非迎頭趕上。要長久地保持領先,必須不斷思考與營銷有關的問題,因為今天的“捷足”並不能保證明天的“先登”。
類別律著重強調的是“新”,因為“新”可以使消費者暫時忘掉品牌的誘惑。如果你現在不是所處類別的第一,那麼就要想辦法搶先創造一個“新類別”。
認知律台灣食品巨頭——統一食品,本想也在電腦業創一番事業,於是就將瀕臨破產的王安電腦公司收購過來,組裝出售“統一電腦”。但由於人們固有的認知——“統一”就是食品,“統一電腦”一直銷售不暢。因為認知會影響產品的銷售量,所以企業應該努力強化消費者正確、正麵的認知,消除其錯誤、負麵的認知。
形象律放眼全球商界,沒有哪個企業是忽視了形象戰略而獲得成功的。美國的福特,日本的鬆下、豐田,德國的奔馳,中國的海爾等,都是在產品品質、售後服務、品牌宣傳等各個方麵讓消費者感到滿意,才在他們心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優良形象的建立是困難的,維護就更加不易。企業應該始終把形象戰略放在重要位置。
誠信律長期以來,營銷被人們所誤解,認為它誇大其詞,是一種欺騙。因此,企業必須真正做到真誠地麵對顧客,在廣告宣傳中,少用誇大的修飾語。
求變律現代企業管理中,危機感應是例行性、經常性的,應對危機的最好策略是“順變”不如“預變”,“應變”不如“求變”。隻有變才能創造出商機,隻有變才能化危機為轉機。
猶太人腦袋裏的精華
猶太人占美國人口比例不到3%,但每年《財富》雜誌所選出的超級富豪,卻有20%~30%是猶太人企業家。從更廣的範圍看,全球最有錢的企業家,猶太人占了一半。
猶太人為何能成為全球最富有的人,這其中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22∶78法則“22∶78法則”,原本是大自然客觀出現的神奇法則:
——空氣中氧氣與氮氣的比例大約是22∶78;
——人體中,水與其他物質的質量比約是22∶78;
——在一個正方形裏,除去內切圓後剩下的四個角總麵積與內切圓的麵積比也大約是22∶78。
猶太人把這個神奇的比例運用到富人與普通人的比較之中,發現他們的比例也是22∶78,但擁有的財富卻恰好相反,22%的人擁有了78%的財富!
因此,無論是搞生產還是做生意,要想多賺錢,就要和富人打交道。要了解富人需要什麼,使自己的商品在那些有錢人中流行,讓有錢人引領消費,這樣才能掙大錢。
這就是猶太人從幾千年的生存經曆中總結出來的經商法則——“22∶78法則”。
理財三等分按照傳統猶太人的理財方法,任何時候都要撥出1/3的金錢,以任何方式儲存起來,隻有這樣才能積累財富。就像拉比依茲哈庫說的:“理想的理財方式,要用1/3來買地(最好的儲蓄方式),1/3用於商品運作,另外1/3應該留在手邊。”
實際上,這就是如今社會呼籲的分散風險的安全投資法。猶太人很早就運用這種安全投資法了,真可謂是先知。
猶太無乞丐猶太人注重社團生活,十分強調慈善和互助,並熱衷於公益事業。猶太教徒的義務之一就是“施舍濟貧,樂於助人”。社會學家們早就發現一個事實:猶太人當中沒有乞丐。從總體來看,各地猶太社團的生活水平參差不齊,曆史原因造成了猶太人被迫散居於世界各地。反過來說,這又造成了他們在商場上的一大優勢,因為猶太人的團結互助精神可謂無處不在。
猶太無禁書猶太人不禁書,即使是一本攻擊猶太人的書。
猶太人愛書的傳統由來已久,深入人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調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全國有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1000多座,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座圖書館。約950萬人口的以色列,辦有借書證的就有100萬人。
在人均擁有圖書館、出版社和每年人均讀書的數量上,以色列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