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一個月多存5 000元,等於一個月想辦法存10 000元,在收益率10%情況下,想要存到人生第一個100萬元,隻需要花近7年的時間。
4. 一個月多存5 000元,等於一個月想辦法存10 000元,在收益率20%情況下,想要存到人生第一個100萬元,隻需花5年多的時間。
由上可見,理財跟不理財的區別可是非常大的,中國人最愛存錢,但越存越窮該有多心酸,很多人很有“智商”,但有“智商”的人不代表就有“財商”。每個月想辦法存的錢越多,並且通過有效率地存錢,跟一個隻會存死錢的人相比,兩者要存到100萬元,就相差了10年的時間。如果我反過來計算,並且在把年投資收益率固定為1%的情況下,一個有1000萬元的人,每年就可以賺到10萬元;而一個隻有10萬元的人,一年可就隻能賺1 000元,同樣的投資收益率下,當然投資本金越多的人,賺的會越多。
也因此,在M型社會的衝擊下,如果你想放大你的錢,就應該及早設定個人的“存錢目標”,來放大可以為自己“錢滾錢”的本金,千萬別讓可以用來“錢滾錢”的本金就這麼輕易地在你的手中流失。
用工作賺錢,
更要用“錢”賺錢
盲從的羊:窮忙,越忙越窮
應變的狼:除了工作賺錢,也懂得用錢生錢
你的收入全部都來自“工作收入”嗎?
我想起28歲的王強,他在台灣從事媒體工作,月薪38 000元(台幣),卻幾乎天天超時工作,假日還得接聽電話及參加各種記者會活動。35歲的陳小姐,在製造業擔任秘書,薪水35 000元(台幣),每天也是常加班;重點是,晚下班的她總是趕不上接小孩的時間,還得貼費用給安親班幫忙照顧小孩。從事房貸業務的張先生,房貸縮放後,原本每個月的業績量卻被要求提高1 000萬元(台幣),雖然達不到業績並不會被處分,但算下來也等於變相減薪。
想想看,“工作收入”沒有增加,物價卻越來越昂貴,想花都還不夠,還有什麼錢可以來“理財”呢?
還記得《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勃特·T·清崎曾說過令人震撼的話:“有一份工作的最大問題就是:會妨礙自己致富”。一般來說,年輕的時候,大部分的收入來自於“工作收入”,工作年資越長,應該就越有多餘的“工作收入”可以投入理財讓錢去生錢,所以慢慢會有兩份收入,一份是“工作收入”,另一份則是“理財收入”。到了年紀越長,甚至退休之後,因為無法工作產生收入,所以,就要靠“理財收入”,用年輕時存下來的錢來提供晚年生活所需。
“工作收入”是用“人”來賺錢,“理財收入”則是用“錢”來賺錢。如果你能在越年輕的時候,就能夠加大“理財收入”的比例,你就越能有機會提早享受“財富自由”。
很多有錢人其實都有很好的儲蓄習慣,同時,他們也會把儲蓄的錢拿去作主動有計劃的投資,所以會越來越有錢。北京一對80後的夫妻,兩人運用“錢生錢”的超級力量,從平凡的月薪族變成了人人稱羨的“薪貴族”。原來,夫妻兩人年薪各4萬元,一年大約可存下5萬,平日給父母每月1 000元,其他的薪資則拿來做旅遊、進修、吃飯之用,幾年下來,兩人在北京西三旗買了90平方米的樓,4 200元/平方米,房價37萬元,付了首付10萬元,剩下的27萬元分15年還,每月付2 000元,但兩人買了房子,隔3年還是又存了12萬元,加上父母的3萬元,一共拿了15萬元投資股市,2008年初回收29萬元,還了父母及房貸,還剩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