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賺錢”,更要會“用錢”
● 生命中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事情,為了人生中的真快樂,你必須懂得“金金計較”,控製自己的花費,才能把資源集中在完成你的人生大夢上。
能省就是會賺,出國買名牌也要精打細算
當我們去心愛的餐廳吃飯、逛街,和朋友在酒吧談天說地,去電影院享受生活的時候,卻發現我們好像失去了什麼。
還記得以前在美國當特派記者的時候,很多朋友一來紐約,就特別愛到紐約近郊著名的Woodberry outlet買東西,因為,那裏的蔻馳(COACH)包特別便宜,選擇也很多。如果是熱門款式,買回來使用一陣子再拿到網上拍賣,甚至還能小賺;其他大牌像芬迪(Fendi)、迪奧(Christian Dior)、珂洛艾伊(Chole)均有,一件價值4 000美元的迪奧(Christian Dior)大衣打2.5折,1 000多美元就能買到;唐娜可(DKNY)羽絨服折扣下來可能隻要300元人民幣;周仰傑(Jimmy Choo)一雙原價500多美元的鞋子,折算下來隻要100多美元,範思哲(Versace)的牛仔褲可能隻要100美元。因此,這是很多人到紐約的購物勝地。大折扣多發生在聖誕節之後,或感恩節之後的那一天。
懂得花錢的人,會在花錢之前先作好價格比較。尤其是目前人民幣持續升值,如果把人民幣兌換成外幣去國外消費也是個不錯的好方法,比如,美國大多數COACH的錢包不打折價格約在200美元以下,如果正好碰上過季特賣的打折活動,那價錢可是真的便宜,很多人甚至買回來在網絡上轉賣。很多人還會注意到在美國郊區購物需要繳付約8.5%的購物稅,而紐約也有一些知名的折扣購物場所,比如Century 21百貨公司、Marshal、T.J.Maxx等等。
有人喜歡買保值的LV包包,一款在國內售價1萬塊的LV包包,如果是在美國買就不見得劃算。美國買LV包包假設售價是1 400美元,可能還要加上8.875%的消費稅;而法國的LV價位可能隻有美國LV價位的六七成。如果在法國的LV總店買一隻LV包包,退完稅可能是6
000多元人民幣。
而且,如果美元持續貶值,拿人民幣到國外消費,很多東西變便宜了,比如到香港買化妝品,用信用卡刷卡,比在內地便宜了近30%。在香港,可以直接花人民幣購物,也能使用普通的借記卡。
當然,我也看過不少朋友,隻要一出國就無法控製消費,東西一大袋一大袋地買,信用卡拚命地刷,等到回國後,才發現買了好多沒有用的東西,同時也背負了好幾個月才能還完的信用卡債。
有人說,“貧窮”是一種感覺,是一種經過比較而產生的心理假象,如果你常覺得錢不夠用,請不要難過,因為有成千上萬的人跟你一樣,但大多數人麵對的是“錢不夠用”,而非貧窮問題,也就是想要的很多,而未必每樣都需要。我們常說“能省就是會賺”,學會控製自己的消費,讓自己不會因為手頭比較寬裕就放任自己隨心所欲地消費。學會有計劃地支配自己的荷包,可以豐盈你的儲蓄,也能讓你把資源集中在完成自己的人生大夢上。
小心信用卡風險,
先讀懂你的“對賬單”
每個月“喜刷刷”的結果,就是換來了一堆“卡債”,被錢壓得喘不過氣來!
一家知名機構曾發布一個白領用卡的特別調查,發現在6 000多名白領中,約有4成為“卡奴”,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擔心的數據。不少用卡者有了額度幾萬甚至幾十萬的信用卡,一時之間變成了感覺中的“萬元戶”,比如,月收入不過3 000元人民幣上下,但授信額度卻能到5萬元人民幣,等於一年的全部收入。但是,“喜刷刷”的結果,就是換來了一堆“卡債”,每個月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不少人是因為擁有超過一張以上的信用卡,通過“以卡養卡”的透支額度,而讓自己有了卡債。一開始可能一張卡就夠了,後來可能因為消費過多需要錢透支,又無法及時還款,於是又辦了一張卡,用新辦的信用卡透支還錢。這樣惡性循環,接著就會有第三張卡,挖東牆補西牆,而成為十足的信用卡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