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薪水不夠用,真的不能坐視不管,因為你很有可能就此白白浪費掉複利滾存的大好良機。一位朋友的妹妹,白天的工作月薪有35 000元台幣,買了房子後要繳房貸及支付生活費所剩無幾。於是,懂日文的她開始兼差做翻譯,每月收入多15 000元台幣的她,把全部錢存下來作投資理財之用,我幫她算過,每月多個15 000元台幣,假設投資收益率有15%,存個5年不到,就有100多萬台幣可以運用,絕對比等著領“死薪水”好。而有了100多萬台幣,不管是想創業加盟、買房子收租,或是想投資股票基金,都更能享受“錢滾錢”的效應。
根據統計,台灣目前有1/4的人在兼職兼差,大多數的人是為了賺錢,但也有不少人卻是靠兼差忙出了生活的樂趣。在工作之餘,他們每月能多存一定的金額到自己的退休賬戶中滾存複利,甚至還走出了跟一般人不一樣的生活方式,誰說“兼差”不能豐富自己的“人生色彩”及你的“退休賬戶”呢?
物價越昂貴,買東西越要聰明
買東西的時候要想想“這錢花的值不值得?”因為便宜貨不見得劃得來,而貴的東西也不一定能保證質量。
曾經有人對美國的百萬富翁作過調查,發現有7成的人曾經換過鞋底。有人計算過,一位富翁花了100美元買了一雙皮鞋,然後在擁有這雙鞋的10年當中,大約總計穿了1 600天,換過4次鞋底,每次花50美元,所以成本等於是200美元,加上鞋楦20美元,總成本是220美元。如果把這220美元在1 600天中分攤成本來計算,等於每天所需要的成本低於14美分。
這位富翁的兒子,他每年要穿上6雙耐克(NIKE)或阿迪(Adidas),每雙鞋子的壽命大約兩三個月,平均每雙鞋的成本在65~85美元間,這些鞋子的使用期成本要一天104美分。
你會穿220美元的皮鞋,還是穿85美元的運動鞋呢?
每個人的答案不一樣,我想起小時候,母親曾在蛋糕店工作那時,媽媽常會帶一些蛋糕回家。但她帶回來的不是整塊的蜂蜜蛋糕,而是橢圓型蜂蜜蛋糕的首尾部分,也就是蛋糕店為了蜂蜜蛋糕的美觀而剔除的部分,形狀是難看了些,但是味道一樣好,而且幾乎天天都有蛋糕可以吃。
後來,媽媽不在蛋糕店上班了,我們也都長大了,我幾乎已經忘了這件事。但是那天看新聞,我居然看到因為物價上漲的關係,蛋糕店開售以前隻供員工購買的頭尾蛋糕,居然引起大眾的搶購,甚至還為蛋糕店帶來不錯的收入。而民眾為了買便宜蛋糕大排長龍,有一位老太太排隊排了一個小時卻買不到蛋糕邊,看到記者來采訪,眼眶泛紅地喊累,還好廠商趕緊找了最後一個賣給她。
當然,排隊排那麼久的時間成本也要考慮。有朋友為了節省時間,現在都在網絡上買衣服,省去逛街花費的時間與交通成本;在服裝費上更是超精省,1件單品可以經由配件搭配變化出“1衣多穿”的聰明省錢變裝法,或是將不穿的衣服在網上拍賣,作為下次買衣服的費用。
物價越來越貴,很多人買東西越來越會精打細算,有開車族為了要省油錢,會找乘客一起共乘上下班。幾年前我就坐過這樣的車,有一位司機每天要往返中正機場與台北之間,為了省油錢,於是就找了幾位固定的乘客一起乘車,單趟收50元台幣,車上有4位乘客可以聊天,這樣就有200元台幣,扣掉過路費40元台幣,一個月起碼就有3 000多元台幣可以貼補油錢,這還隻是單趟而已。而如果有乘客想去遠的地方,也會主動與他聯係約好時間與價錢,這位司機告訴我,他在台北東區有房子出租與自住,就是在生活中聰明地省錢省出來的。
聰明的節省絕對不是“摳門”,不是一味“節省”,或是不準自己花錢,隻能勒緊褲帶寒酸度日,而是在麵對“物價波動”時的一種應變之道。隻要你動點腦筋,用點創意,多愛自己一點兒,就可以用更少的錢,或是起碼以原來的價位,買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產品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