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投資者從眾心理極強,一窩蜂地買進、一窩蜂地賣出,有時可能賺些小利,但費時間耗精力,動作稍微一慢,或者被套,或者割肉賠錢。而反潮流者,搶在別人的前麵,搶先一步抓住商機的價值,輕輕鬆鬆賺大錢。當然,這需要不凡的勇氣,以及對經濟大勢和市場行情作出了正確的判斷與預測。
掘金新股的成功率高
一般情況下,新股上市通常是按高開低走、平開低走、平開高走、高開高走的方式輪回。你如果想集合競價介入某一新股,就必須了解它前麵3~5隻新股的走勢情況。最好的選擇是離它最近的那隻新股跌幅已經不是很深,也就是說,炒新氣候轉暖。
穀立娜是上海一家外資企業的白領,平時喜歡炒股,而且能在股市低迷的情況下獲取財富。她很快成了小圈子裏“炒股”的專家並受到大家的尊重。並應邀請她向大家介紹了她股市掘金的故事。
2004年,整個市場重心是在不斷下移的過程中,指數下調了20%,大部分的投資者損失慘重。但是,這一年穀立娜卻讓自己的資產翻了個倍。穀立娜說:“新股是個金礦,我隻做新股,去年的成功概率85%左右”。
穀立娜掏出一疊交割單,細細數來, 2004年一共買過20幾隻股票,除了極少數超跌股外,大部分為新股,其中隻有三、四次操作出現虧損,大部分的盈利在6%到15%之間,如宣科科技,她是在股價下探到7.48元時全倉買入的,一個星期後以8.37元左右的價格清倉,獲利達到13%。
由於穀立娜采取的是“穩、準、狠”的策略,認定一隻值得投資的股票便全倉買入,短線獲利後又全部拋出,進行下一次操作。這就使她獲得了極高的複合收益率,一年下來算總賬,收益達到了翻倍的水平。
1992年,穀立娜帶著一種好奇,似懂非懂的想法,買了一張認購證開始進入股市。認購證的財富效應以及“老八股”一夜致富的神話,使穀立娜看到了股票的魅力,她感覺自己的機會終於找到了。這時候穀立娜的第一個念頭是本錢太少,要想依靠手中的有限資金來實現夢想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於是,她以月利率5%,年利率60%的代價,向朋友借了4萬元錢作為資本,加上自己的4萬元本金,準備在股市中大幹一番。
但是,股票並不好炒,她遇到的機會不下十多次,竟然一次也沒有把握住;她買過的股票有不少後來股價翻了一倍甚至幾倍、十幾倍(像當時的延中、深發展等),可她隻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脫手了。
如此操作一年有餘,雖然總賬打了個平手,可付掉利息後,本金也收不回。於是,穀立娜開始鋌而走險,去博國債期貨。這一戰更是輸得血本無歸,將借來的錢輸掉了一半。
她不停地反思失敗的原因,不斷地琢磨股票的運行規律,並且虛心向人討教實戰經驗。經過幾年的冷靜思考和自我充電,等到1999年“5?19”行情爆發時,她成熟了。她用3萬多元錢換取了50%的利潤。2001年她參加電視台的一檔模擬炒股比賽,3次獲得周冠軍,1次月冠軍,最終獲得年度總冠軍,並獲得了1.9萬元獎金和一台手提電腦。2003年、2004年在大盤疲弱的情況下,她的資金卡一直保持長陽。
2004年,股市進入機構博弈時代,用傳統的操盤手法要想贏利變得十分困難。而“新股必炒”、“新股不敗”的神話仍在繼續。於是,研究新股成了穀立娜的日常功課。每一隻新股上市,首先了解基本麵情況、行業特點、流通盤大小,在公開信息中尋找公司的不同點作橫向比較。通過綜合分析,先給自己一個心理定位,再根據市場情況,確定操作策略。穀立娜開始在新股中小試身手。
華星化工上市的第一天,中小企業板遭到拋壓,該股居然在換手率50%多的基礎上拉出中陽線,並且收盤價高於當天均價,她估計該股再下探擊破均線的難度較大。於是在第二天的一個相對低點11.30元附近果斷出擊,全倉買入。果然,該股在2天後向上突破漲停。她在第4天以13.05元收獲成果,落袋為安。
穀立娜認為遵守紀律是保證勝利的前提,操作行為如果隨隨便便,就很容易被套。她的座右銘是,寧願看錯,也不能做錯。為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她確定“炒新隻是短炒”,贏了要跑,贏不了也要跑,輸了更要跑,為下一次操作騰出資金。巨輪股份上市時,她參加了集合競價,並以8.89元成交,但該股走勢有點異樣,在盤中上模9.80元後,最終以當日最低價收盤。第二天,穀立娜毫不猶豫地以8.49元(集合競價)拋出。這是她去年輸得最多的一次,損失了805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