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認為:如果投資人財富增加的速度比美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更快,那麼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占GNP的比率形成的曲線必須不斷上升、上升再上升。如果GNP年增長5%,而希望市值增長10%,那麼這條曲線必須迅速上升到圖表的頂端。而事實上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實巴菲特對這個指標的涵義的理解可以概括為一句話:長期而言,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的增長速度與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基本一致。換句話說,股市長期是一台稱重機,稱出的是國民經濟增長。
巴菲特分析了過去80年來美國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占GNP的比率,他發現的規律是: “ 如果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占GNP的比率在70%~80%之間,則買入股票長期而言可能會讓投資者有相當不錯的報酬。 ”
這項指標在1999年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1999年全年以及2000年中的一段時間,這個比率接近200%,這是一個很強烈的警告信號。巴菲特說,在這個時候購買股票簡直就是在玩火自焚。
2000年,美國股市開始持續下跌。2001年網絡股泡沫破滅,道瓊斯指數從高點大幅回挫2000點時,很多人都在討論重返股市的時機。但當時股市總市值仍相當於美國GNP的133%,所以巴菲特並未輕舉妄動。
從 2000年3月24日最高的1552.87點,到 2002年10月10日最低跌到768.63點,32個月下跌超過50%。巴菲特成功避開了股市大跌。
有學者計算了1992年到2008年中國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占GDP的比率,結果發現,這個指標與上證指數幾乎完全同步。
2000年底股票總市值與GDP的比率創9年新高,達到48.47%,上證指數年底收盤於2073點,也創9年新高。
2005年股票總市值與GDP的比率創9年新低,僅有17.7%,上證指數年底收盤於1161點,也創7年新低。
2007年底股票總市值與GDP的比率創16年最高,達到127%,上證指數年底收盤於5262點,也創16年以來最高。
如果你看了巴菲特2001年的文章,知道股票總市值與GNP的比率在70%~80%之間是合理的,那麼即便研究者采用的數據是GDP,2007年高達127%肯定是過於高估了。
如果你看到了,也做到了,在2007年底退出股市,那麼你就能避免2008年一年下跌66%的悲劇。
這裏要說明的是,運用巴菲特的股市指標,長期投資成功的概率更大,但短期未必。短期內股市波動無法預測,沒有人也沒有什麼指標可以預測得準。
通貨膨脹與股票市場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8年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7.1%。其中,城市上漲6.8%,農村上漲7.7%;食品價格上漲18.2%,非食品價格上漲1.5%;消費品價格上漲8.5%,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6%。從月環比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2007年12月上漲1.2%。
1.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全稱為Consumer Price Index,中文意思是消費者物價指數。其反映的是根據和居民生活有關的商品及勞動力價格所統計出來的一個指標。其作用是對通貨膨脹水平的一個量化體現。通俗地說,現在我們吃的、喝的、用的一些物品,很多價格都在漲,那到底漲了多少呢?這就需要一個統一的標尺來衡量,這個標尺就是CPI。
我國的CPI是按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這八大類來計算的。這八大類的權重總和加起來是100。其中,食品所占比重最大,包括:糧食、肉禽及其製品、蛋、水產品、鮮菜、鮮果。
在每一類消費品中選出一個代表品,比如大多數人是吃米還是吃麵,是穿皮鞋還是穿布鞋等。國家統計局選出一定數量的代表品,把這些代表品的物價按每一月、每一季、每一年折算成物價指數,定期向社會公布,就是我們所說的官方的CPI。
CPI作為一個固定的價格指數,不反映商品質量的改進或者下降,對於新產品也不加考慮,它所考量的隻是和居民生活相關的一些商品及勞務價格。
當CPI升幅過大的時候,表明居民生活成本較之以前變高,如果你的收入沒有增加那麼相對於社會環境來說你的收入實際是降低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如說去年你得到100元沒有花掉,而今年CPI上升了6%,那麼你現在用這100元其實隻能買到相當於去年94元就能買到的商品及勞務服務。
因此CPI的大幅上漲,即最通俗的說法“漲價”,是不受歡迎的。如果CPI升幅過大,則通貨膨脹就會成為國民經濟中的不穩定因素,央行即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繼而導致經濟前景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