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的背膠在收藏保管中是一件頗讓人費腦筋的事情。郵票背麵塗上膠水,是為了方便人貼用郵票,但是膠水遇潮就會軟化、溶解、粘連在郵冊上。有人為了保存方便,把郵票的背膠用水洗掉,使郵票失去了原有的光澤和麵目,且容易損傷齒尖、齒孔,用水洗掉背膠會將郵票品相損壞,這種收藏方法是不可取的。一般地講,郵票最好保留原膠,為了防止背膠出問題,應該經常檢查背膠情況,及時地處理好背膠在保存中出現的問題。
收藏者在選擇收藏品種的時候,最好選擇的周期一般應該在1年以內,以防範某些不確定性因素變化所帶來的風險。市場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這就要求收藏者一定要隨時隨地改變自己的策略,以適應市場的千變萬化。
古瓷:可創天價的藝術品
在國外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瓷器、景德鎮與中國是一個概念,可見中國的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了。但到了近代,與國外相比中國的陶瓷業卻落後了許多。近年來,由於景德鎮的陶瓷藝人和藝術家們的努力,中國的現代藝術陶瓷開始被海外收藏家所關注。收藏家和陶瓷愛好者開始注意到,中國的現代藝術陶瓷也逐漸成為不容忽視的新的收藏熱點。
作為新進入收藏界的新丁,對於瓷器收藏知識也是需要有一定了解的。
磕:陶瓷器身局部被衝擊而殘缺,屬硬傷。
衝:陶瓷器物因磕碰而造成自口部向下內外胎釉成一條線的裂痕。
紋:陶瓷器物因磕碰而造成釉麵或胎釉的裂痕。
開片:瓷器釉層中出現的裂紋,不是外力的磕碰造成,而是由於胎、釉膨脹係數不同,在燒成過程中產生的。
磨口:陶瓷器物口部因磕碰缺損,後人用砂輪將傷口修複平整,或直接鋸去部分器身。
磨底:將陶瓷器物底部的缺陷或底款磨去。
傷彩:釉上彩瓷器,如五彩、粉彩等因時間久遠或長期使用而導致的彩色剝落。
後加彩:即添彩、後填彩。在舊瓷器上新加彩繪,再在低溫爐中烘燒。
驚釉:指瓷器的釉麵因外力碰觸或環境影響而產生的均勻而細小的裂紋。
炸底:陶瓷器具因磕碰而造成底部的釉麵或胎釉的裂痕。
失亮:又稱失釉,器物釉麵因長期使用,經久磨損失去光澤。
窯傷:暴釉、縮釉、窯封、窯粘、變形均屬窯傷。
炸釉:由於坯釉的膨脹係數不相適應而造成瓷器釉麵產生裂紋。
爆釉:瓷器在燒製過程中產生的缺陷。由於施釉薄厚不均,在窯內燒成時產生部分釉層爆裂。
縮釉:指釉麵向兩邊滾縮,形成中間缺釉露出胎骨。
窯封:又稱窯裂。陶瓷器出窯之前坯釉同時開裂的裂紋。
窯粘:陶瓷在燒製過程中粘上的窯裏的雜質。
粘傷:器物碎裂後用粘接的方法修補。
鋦傷:瓷器有衝或紋後,以打鋦子的方法修補。
歙硯羅紋:紋理如絲綢般的旖旎,給人一種瑩潔、素雅之美。羅紋的紋理有著粗與細、疏與密、明與暗的區別,細分可為粗羅紋、細羅紋、暗細羅紋、水波等。
歙硯眉紋:也稱眉子。呈黑色,為條狀,如人的眉毛,眉紋的底色青瑩,石質堅細溫潤,深受曆代文人雅士推崇;眉紋有闊有細、有長有短、有疏有密、有聚有散,各具風采。以眉紋的各種形式可分為闊眉紋、細眉紋、長眉紋、短眉紋等。
歙硯金星:色金黃,成點狀,分布在青黑色的硯石中如天空閃爍的星鬥顯得十分耀眼。金星有大有小、有聚有散,其形態多樣,因此金星又分為多種品目,如雨點金星、鳳眼金星、金圈、金花、金星、穀粒金星、金線等。
歙硯金暈:金暈為金黃色,呈片呈塊狀。金暈與金星都屬硫化鐵之類的物質,是硯石中自然滲透所形成的形象。
歙硯魚子:硯石中有細小的黑點,分布均勻密聚,其形狀如魚卵狀,卵也稱子。由於魚子石的石色不同,具體分為鰍背紋、茶葉末、鱔魚黃、碎冰紋、石眼等。
當然,在了解了這些知識後,一般人在瓷器收藏時仍應注意下列一些問題。
1.應看作品的造型
造型往往被陶瓷藝人和收藏家忽視,因為人們最易被色彩打動,而輕視造型本身。作為一種三維空間的藝術形式,作品造型的本身就能體現出一種精神,或圓潤、或挺拔、或纖秀、或雄強、或文儒、或豪放。造型雖是由簡單的線條組成,但提供給人們的想象力卻是無窮無盡的。
2.看裝飾的效果
既要看裝飾是否與造型統一,更要看裝飾本身是否新穎和有創造性。瓷質材料的精美決定了裝飾也應是唯美的。現在有些陶瓷藝人,簡單地將國畫畫麵移入瓷器裝飾,效果未必很好。除少數作品外,兩維空間的國畫移入三維空間並不適合瓷器裝飾。
3.看色澤
青花是否純淨幽遠、豐富潤澤,釉裏紅是否紅而不俗、層次多變,釉色是否亮麗瑩透、無斑點瑕疵,如果以上三點都比較符合要求,至少具備了收藏的基本條件。接下來要了解作者的自身條件,新人新作價位偏低,可大膽買下;如果是名人名作還須考察作者的年作品量。同樣作品的重複量(瓷器作品由於製作燒成過程的特殊性,一般慣例是允許有幾件同樣作品的類似),如果量少,價格自然要高,如果量多,特別是重複作品多,建議要謹慎購買。從國際收藏慣例來看,收藏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看似有一定的風險,實際上卻是最具價值回報的一項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