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蘇王仙磁段(1 / 2)

災難到來的時候,我能做什麼?唐多令總是這樣問我自己。在暑假開始的時候,家人已經到了短沙,就隻有唐多令留在冰州,當災難即將來臨時,他們已經遷入胡北,計劃災情嚴重的時候再遷入陝甘寧地區,假如災情減緩就回到短沙,而唐多令,卻被這場無情的大雨困在了冰州。發布紅色預警之後,我隨著誌願者遷入冰大,幫助幾個氣象實驗室統計數據,實現自我價值。冰大是一所師範類學校,本身偏文科,所以氣象方麵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後,根本得不到北鬥的氣象授權,但是物電學院比氣象稍微好點,所以關於電磁方麵的儀器還是有的。那麼,唐多令很有可能還能在洪水到來的時候完成自己的川南研究,然後讓這份沒有發表出去的研究隨著洪水消失殆盡。其實唐多令還心存僥幸,那就是應用6khz頻段很有可能達成氣象臨界的控製。

冰大在蘇仙嶺和王仙嶺的頂峰有各有一個電磁中轉站,可以轉發磁段。但是現階段磁段和氣象情況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得到印證,也就是說,單純的“風”“雨”“電”的字眼引發氣相反應也有可能隻是巧合。而且,在這個台風到來的強降水階段,任何“風”“雨”“電”等指令在風流不穩定的空氣介質中根本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想象一下,洪水泛濫的時候再來一陣大風,或者暴雨,或者閃電,都是不濟事的,隻會讓災難得到蔓延。

這兩天,實驗室的人越來越少,許多人買到了從湘江入長江,然後去上海等地的船票。知識分子是很睿智,同時也更愛惜自己的生命,認為家園和設施壞了可以修,損失了可以彌補,所以最早撤走的是一批老教授,因為他們對國家來說更加重要。作為誌願者,肯定是在誌願軍之前被撤走的,但也隻在誌願軍之前被撤走。誌願二字,在中國有著崇高的意味,誌願軍,誌願支援前線,誌願服從組織,當然也誌願慷慨赴死。自從抗美援朝勝利以來,成為誌願軍而死,那是十分光榮的事情。光榮二字,由此帶來了一輪沉默。

坐以待斃還是臨陣脫逃?這是個抉擇,可惜的是作為一個被遣返的青年,唐多令並沒有錢購買船票。

唐多令在想:臨陣脫逃我做不到,我爺爺就是抗美援朝戰場中的一枚老兵,後來活著回到了家鄉,轉正當了地方幹部,家風嚴謹,革命氣息濃烈,如果在湖北的他知道我臨陣脫逃,那麼下次見到我就等著無盡的責罵吧。當然,如果有錢買船票就好了,我可以告訴我爺爺我這不是逃避,而是戰略轉移...想什麼?這不還沒死呢。

唐多令揉了揉太陽穴,主動聯係了物電學院的主管老師,以檢查儀器之名獲得順暢進入實驗室的權限,在實驗大樓的13樓找到了通訊脈衝實驗室,現在的洪水已經淹沒了2樓,也就是說,以現在的洪水升漲速度來看再過8天洪水就會達到8樓。雖然到了8樓也不會淹死唐多令,但是等洪水到了8樓,那麼地下管道的線路已經在水中浸泡了12天,萬一有接近老化的線路,那麼再遙控指揮王仙和蘇仙電磁中轉站的可能性將微乎其微。除非軍方肯借出直升機進行手動調頻,但是軍方更願意把直升機用來救人。

檢查了一下蘇仙和王仙的遙控連接情況,唐多令發現王仙已經斷掉,不得已啟動了備用的線路,也就是用電磁遙控線路逆轉,轉接到了另一條完整的線路,不管怎麼說,時間不多了,4天時間,能讓帶有科研性質的線路斷掉,那麼再過幾天,其他線路斷掉也是理所當然。假如潛入5米的水中,然後打開井蓋,修好線路,然後再上來,線路斷掉的後果就能避免,當然前提是唐多令不要成為第一個被電死的人科大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