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漲跌,常常與國家和政府的政策相聯係。有人由此得出結論說“中國的股市就是政策市”。此話雖然有些偏激,但確有一定道理。可以說,每一輪大牛市都離不開宏觀經濟政策作為先導。相反,當宏觀經濟政策不支持股市上漲時,股市就會下跌。楊百萬通過多年的股市操作經驗總結道:炒股要聽黨的話。意思就是要看政策走向。股市諺語說“技術麵不抵基本麵,基本麵不抵政策麵”。說的也是政策對於股市的作用。
(1)政策麵包含的內容
所謂政策麵主要是指對股市可能產生影響的有關政策方麵的因素。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方麵:
①2宏觀導向。如政府的經濟方針、長遠發展戰略以及體製改革和整個改革的有關思路與措施。
②2經濟政策。包括政府在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產業政策、貨幣政策、外貿政策方麵的變化。
③2根據證券市場的發展要求而出台的一些新的政策法規,如增加或者減少股票交易印花稅、提高或者降低銀行存貸款利息、投資基金管理辦法等。
(2)對政策麵的理解
對政策麵的理解,主要應清楚不同時期國家對股市的政策,是對股市有利還是不利。
①2不能把政策當耳旁風。比如在2007年上半,上海A股指數上升至4000多點的時候,官方報刊多次指出股市存在嚴重的泡沫,提醒投資者防範風險。但是諸多處在狂熱狀態中的投資者和一些散戶投資人卻聽信一些股評人士的鼓噪,認為股市將升到一萬點,結果上海A股指數在6000多點上方止步,最終下跌到1664.93點,許多散戶投資者被高位套牢,虧損累累。
②2政策的作用有時會滯後。還在上證綜指跌至3000點時,政策便出現暖意,管理層開始釋放利好的信號。但是由於下跌造成的極度恐慌,眾多投資者唯恐逃離不及,紛紛拋售手中的股票,任何一次反彈都被當作出逃的時機,股票成了燙手的山芋,充分驗證了“熊市不持股”這句股市諺語。而伴隨投資者每一次反彈出貨後,股指就又驟然急跌,再下一個台階。
應該說從3000點以下,管理層一直有政策利好,但股市卻沒有像樣的反彈。而在2008年11月初滬市跌至1664點後,股指終於開始見底企穩。這正是管理層一係列利好政策的結果。從規範大小非到降低印花稅,連續降息和降低銀行存貸款保證金,最終在維穩的口號下,股市開始逐級反彈。到2009年8月4日,上證指數上漲至3478點。這一波從低點1664點至高點3478點的翻番行情,完全是政策引導的結果。
③2政策麵往往決定股市的方向。中國股市是個脫胎於計劃經濟體製的新興市場,“技術麵抵不過基本麵,基本麵抵不過政策麵”這句話,反映了技術麵、基本麵、政策麵三個方麵之間的關係。從長期來看,基本麵決定了一隻股票的長期持有價值,而技術麵則是從一隻股票的長期走勢中,通過對投資者投資行為的分析(表麵上則反映在股票的走勢和成交量等指標中),尋找短期投資的買賣點。但是,當這兩種方法遭遇隱藏在中國股市背後強大的政策麵的時候,特別是在股市一些基礎性、製度性的問題沒有解決之前,以基本麵為依據的價值投資和以技術麵為主要決策依據的趨勢投資,都會在製度缺失和政策強力之下迷失方向。例如,在股權分置沒有解決之前,在投資者保護製度沒有完善之前,大股東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經常是迴然於公眾股東時,上市公司的真正價值很難在股價上充分體現。
(3)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
政策是有形之手,而市場則是無形之手。對政策在股市中的作用,市場人士的認識也不完全相同,有人認為,從長期的角度看,政策的意誌也有對抗不了市場意誌的時候,比如1996年有關部門用了“12道金牌”也無法把股市指數打壓下去,最終靠人民日報社論當頭棒喝,才在短期內止住了指數的升勢,但到1997年指數還是創了新高。更典型的是2007年“5.30”行情,政策的抑製猶於山腰上的一盆冷水,根本無法澆滅這麼一場浩大的山火。他們認為股市的漲跌,最終是市場決定的,政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確切的說法,應該是政策搭台,資金唱戲。國家在宏觀調控過程中實施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就不可能有增量的資金進入股市。而沒有增量的資金進入股市,怎麼可能會有牛市?隻有國民經濟實現了“軟著陸”,宏觀調控的目標基本得以實現,貨幣政策開始轉向,股市走牛才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