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是人人都因該有的美德,但是節約不是摳門,節約的生活是美好的,不浪費的,不降低生活質量的,不是勒緊褲腰帶的生活,也不是穿得像乞丐的生活。
該花的錢就要花掉,值得去做的事情就要去做,否則就是更大的損失,每一種花費不是看錢的多少,而是看有沒有必要去做,做了有沒有價值,是不是一種浪費,隻要不是那就執著地去做吧。不要盯著眼前的花費,要看到後來的收益。
有錢人是怎麼花錢的?一般人對這個問題特別感興趣。很多書籍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我看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一些人認為有錢人花錢及其奢侈,因為他們有錢,所以從不擔心自己是否有足夠的錢,他們消費僅僅是依據自己的欲望,甚至會憑借自己的衝動。下麵的故事諷刺了一個這樣的“有錢人”:
一個哲學家被邀請去參觀一個有錢的朋友的新居。
當他走進朋友富麗堂皇的新居內,問他的朋友為什麼把客廳設計得這麼大時,朋友說:“因為我支付得起。”當看到朋友的臥室也是出奇的大時,哲學家又問:“為什麼要真麼大?”得到的回答同樣是:“因為我支付得起。”
哲學家笑了,指著朋友頭上的帽子說:“那您今天戴的帽子實在太小了,您應該戴一頂比您的腦袋大十倍的帽子,因為您支付得起。”
另一些人則恰恰相反,他們認為有錢人都是吝嗇鬼,他們不僅對別人特別吝嗇,對自己也是能省就省。《伊索寓言》裏麵不乏諷刺有錢人的故事。
其實,生活中可能會有這樣的人,但我認為把他們看作是有錢人的極端比較合適。大多數的有錢人都不會這麼做,和人們想象中不同的是,有錢人很會管理自己的錢財,很會花錢,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也不會無緣無故浪費錢財。
事實上,學會花錢,也是成為有錢人的一個必要條件。世界上最會賺錢的人,也是最會花錢的人。精打細算,不亂花錢,這是有錢人的看家本領。
而窮人則恰恰相反,窮人之所以在經濟上失敗,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不會管理自己的經濟。因為自己在經濟上的困窘,又看不到擺脫困窘的辦法,所以窮人對於自己的處境很無奈,但他們又不願意被別人看出沒錢,因此窮人往往更容易擺闊。窮人越是沒有錢,越是愛要麵子,他們常常問自己:“難道我隻能買那種便宜貨嗎?”
所以當他們麵對一件商品時,在虛榮心的驅使下,往往會較少地去考慮自己是否足以買下這件商品而不影響自己的生活,他們會屈從於虛榮而勉強買下商品。這在社會上產生了一種奇怪的現象:越是沒錢的窮人,越不喜歡廉價的商品,即使商品的性能很好,也正符合他們的需要。但這種擺闊是最要不得的:越窮越擺闊,越擺闊就會越窮,形成了一個貧窮的惡性循環。
因此,窮人會將生活看作是一件苦差事,不停地抱怨他們每天辛勤工作,換來的卻僅僅是維持溫飽。這種心理上的壓力會導致他們沒有計劃地亂花錢,從而陷入更深的債務之中。
有錢人則不同,他們很清楚自己的資金來源和用途,並且對於每年甚至每個月的花費都有一個清楚地了解。
他們可能會花很多的錢,但是一定要知道錢是怎麼花的。
這種思考方式甚至會對一個家族而不僅僅是個人的成功產生積極的作用。
肯尼迪家族是在政治上的名門望族,但這種政治上的成功是以經濟上的成功為基礎的。他們從愛爾蘭移居到美國的時候還是一貧如洗,但是僅僅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就成為美國有名的富裕家庭,他們取得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麵,就是他們善於理財。
每個星期,老肯尼迪都要給孩子們平均數量的零用錢。孩子們可以在這個範圍內自由支配。如果想要買自己喜歡的商品,而錢又不夠,他們也不能向家裏要,而隻能通過幾星期的節約積累,攢夠需要的數目。通過這種方式,老肯尼迪向孩子們灌輸了這樣一種思想:要珍惜每一分錢,學會花每一分錢。到了周末,老肯尼迪還會召開一個家庭會議,在這個會議上,孩子們要彙報自己都把錢花在了哪裏。花錢隨意、消費毫無計劃的孩子會被減少下周的零用錢,而那些花錢有計劃、甚至還有節餘的孩子則會受到金錢上的獎勵。
肯尼迪家族的做法代表了有錢人的做法:不能浪費錢財,花錢要明確資金的去向和用途。有時候,有錢人確實會給人摳門的印象。
一位猶太商人走進一家銀行,對負責貸款的部門經理說,他想向銀行貸一筆款。部門經理知道這位商人很有錢,雖然很納悶他為什麼貸款,還是非常熱情表示歡迎。但是猶太商人借款的數額讓他更納悶了:隻借10美元。看到部門經理的神情,猶太商人問能否借貸。並向他出示了已大堆股票、債券,價值大約在100萬美元左右。部門經理當然不願意得罪這位有錢人,答應了他的要求,但是要求猶太商人解釋一下為什麼隻貸100美元。猶太商人笑著解釋了其中的原因:如果他向銀行貸款,就可以將這些票據作為擔保物放在銀行裏,這樣他除了交納100美元借款的利息外,並不需要向銀行交納保管票據的費用,而這家銀行的信譽一直很好。如果他不這樣做,而是將這些票據存放到出租保險箱的公司裏,租金很高。聽到這裏,部門經理才明白,原來猶太商貸款人的目的是為了免費存放他的票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