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就越低,為什麼有這麼一個定律呢?我們這麼來看,把你一生的所能投資的錢用現在所處的年齡來劃分成兩部分:當然很容易計算,你年齡越大,在你年齡之前的儲蓄就越多,以後的儲蓄就越少,過去的儲蓄累積為現在的資產,是現在承受風險的部位;未來的儲蓄可當作現在的資產的價值折現後往下攤平的本錢。

事業剛起步者,未來的儲蓄多,表示可往下攤平的本錢多,因此可以承擔較高的風險。但是對那些臨退休或者已經退休的人來說,基本就沒有多少往下平攤的本錢了,因此風險承擔能力低下,最好是選擇穩健的投資方法。

2.家庭情況

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影響因素,試想想,那些“月光族”們,哪個不是單身,如果一個人有了家庭,那麼他就要承擔一定的責任,要養活一家人的生活,還要為兒女的教育基金做準備,還要為家庭的保險等等做準備。

而如果是單身,那可以很簡單地生活,“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承受風險的能力當然就比單身的人要強很多。

在家庭裏麵也有不一樣,如果你的工作穩定,事業蒸蒸日上,收入一天比一天高,那麼你就可以大膽地進行投資,但是如果你都是麵臨下崗,或者隻是打打臨工的類型,三天兩頭等著失業,那最好還是投資穩健一些比較好。

如果你的家庭負擔重,例如家裏有個長期病重的老人,或者剛剛新婚,打算買房買車的,這個時候的投資如果太冒失,那是很危險的,這樣的人風險承受能力是不高的。

3.理財目標的彈性

我們說過,在進行理財規劃的時候第一步就是確定理財的目標,有些目標是必須實現的,例如孩子的教育基金,而還有一些目標是可以不用實現的,因為即使不實現影響也不大,例如你的旅遊計劃。

所以,在進行投資的時候,最好將那些時間短且完全無彈性的目標,采取保本保息的方案是最佳選擇,而一些不甚重要的目標,例如將風險高、收益大的投資項目所得用於旅遊計劃,若成功,就好好旅遊一下;若失敗,最多不去旅遊。彈性比較大,容易承受較高風險。

4.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及態度

一般來說,人的風險承受態度有幾種,那就是冒險型的、積極型的和穩健型的。一般來說,在我們計算年齡影響得出的比率上再做一些計算就是此人的風險承受比率,冒險型投資者可以在原有比率的基礎上再加上20%;積極型投資者可以在原有比率的基礎上再加上10%;保守型投資者可以在原有比率的基礎上再減去20%。

一個人如果承受能力不強,那麼投資組合裏麵就重於存銀行,而如果承受能力強,那麼可以偏重於一些高風險的投資上麵。

最著名的莫過於和信企業集團的辜振甫與辜濂鬆的故事,他們一個是集團會長,一個是台灣信托董事長,辜振甫的長子~台灣人壽總經理辜啟允非常了解他們,辜振甫屬於慢郎中型,而辜濂鬆屬於急驚風型。他說:“錢放進辜振甫的口袋就出不來了,但是放進辜濂鬆的口袋就會不見了。”因為辜振甫賺的錢都存到銀行,而辜濂鬆賺到的錢都拿出來投資。結果是:雖然兩個人年齡相差17歲,但是侄子辜濂鬆的資產卻遙遙領先於其叔辜振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