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他已經很好了,他有儲蓄,可以做一些定投,我們在經濟學裏有一個七三分,七成不風險,三成冒風險。買房子、養老金這些都不冒風險,但是有三成必須拿出去冒風險,其實這個網友做對了一部分,就是要儲蓄,其實他已經做對了。
主持人:這個人明年就要結婚了,結婚肯定要用一大筆錢,但是定投戰線比較長,有沒有快的方法?是不是要冒大風險才能掙大錢?
陳作新:人生的選擇完全在自己手上,喜歡穩穩當當的話其實你一輩子都不會有太多錢。這些富翁都是一樣,他就是出去做一些挑戰性的工作,那麼收入就是高的。我們當年將這個麵子放下做銷售,頭一年已經能夠儲蓄20萬了,有一年房地產特別低迷的時候,我用這20萬買了頭一套房子,其實過了兩三年以後已經到100萬,這個本身就是一個例子,首先必須抬高你的收入,那麼首先是找一些工作是收入不封頂的,我以前在青島分公司做一個講座,有一個研究生聽完我的講座跟著我的後麵,一直困擾著他一個問題,他在青島一個海洋大學讀完研究生的,讀海洋生物的,他在研究所上班,研究所是事業單位,他說事業單位沒什麼錢,隻能給他2500塊的工資水平,其實不高。有什麼辦法?首先要改變你的思維,假如說你的頭十年目標是為了科研,我無話可說,因為你學海洋生物的。假如說你頭十年是為了賺錢的,我說青島賣房子最差的年薪都是20萬,其實對我來講賺錢的機會是相當多,問題是你能不能放下身段。
主持人:有位網友說,我月收入2500元,沒有房子卻計劃結婚,我應該把僅有的錢投入房子還是冒風險?
陳作新:買房子是有一套標準的,房子何為貴何為便宜,我們不是當地人買房子標準就是收租率,我們在經濟學裏有兩種行為,一種叫做投資行為,買房子其實就是沒將錢花出去,是換了一種儲存的方式。另外一種叫做消費行為,我去旅遊這個錢是花出去的。買房子永遠都比買車好,因為車是消費品,房子是投資品。首先還是要買房,但是計劃買第二套房子就有講究了,有回報率的問題。
主持人:第二個網友的問題,我今年28歲,在國企工作5年,月收入5—6千,一年後準備結婚,男朋友有房沒有車,我不知道現在是考慮結婚還是進行自我理財?
陳作新:所有的女同誌都應該有自己的一套理財方式,可以先理順自己的財,然後省下來的費用供一套房,剩下的錢投資。買房子並不算冒風險,那麼夫妻怎麼共同理財是另外一套學問,有的夫妻可能分開理財,有的夫妻是共同理財,每個人可以采取自己喜愛的方式。
管理金錢比擁有金錢更重要
主持人:現在理財方式可以說是多種多樣,包括儲蓄、保險、股票、基金等等,能不能給我們分析一下,各有什麼好處和壞處,什麼人適合什麼樣的理財方式?
陳作新:首先一有點錢的時候是買房,第二個是買保險,第三個是退休金,第四個作為孩子教育金,這幾個不太冒風險。再往上一層就是基金,最高一層就是創業,就是最高風險當然也有可能是最高回報。理財首先理好房子,房子之後可能就是買一點保險。再上一個層次就是考慮自己的退休金,其實現在社保不足夠,我們要自己儲蓄退休金。第四是考慮孩子,給孩子很好的平台,假如說要到海外讀書。剩下來的錢才考慮來冒風險,必須一步一步的做,可能基礎才比較穩。
主持人:一位網友說,我有三處房產,20多萬存款,家庭月收入6000千左右,家庭月開支3000元左右,有剩餘的錢要不要再買一套房子?
陳作新:現在中國有一個物業稅的傳聞,就是超過三套房或者五套房以上的買房子要繳稅,那麼這個就會變成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