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基金、股票也可以考慮,因為基金、股票到現在為止不考慮上稅的問題,那麼熟悉不熟悉基金、股票是必須克服的問題。我們有一個很通俗的說法,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是每個人必須麵對的事情,不是說過了十年就不需要有錢,其實管理金錢比擁有金錢更重要。有一個北京出租車司機20年前就已經掙了20萬,當年在通縣幾萬塊就可以買,他一直不想用這個錢,就放在保管箱,那麼一直到今天20萬不少但是到通縣就隻能是買個廚房或者洗手間。他擁有金錢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們說擁有金錢沒有管理金錢的能力就變成一個負擔。經濟學有一句話說,當你管理不到現在的資產你將不會獲得更多的資產。所以這個情況就告訴我們,有剩餘的錢必須學會管理。
主持人:有一位網友一個月工資1200,租房吃飯以後存500左右,我對基金、股票不感興趣,這麼點錢怎麼管理?
陳作新:在北京賺1200我覺得根本活不了,必須有財才能理,他首先是沒財,那思維上就出現差異了,他覺得我再努力一點不就更有錢了,那麼就是我們剛才說的理財的誤區,努力並不一定有錢,而是冒風險。我覺得“月光族”有自身原因,你不要抱怨房價太貴,要解決收入問題。我們改變不了世界,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房子還是會漲,但是我可以改變自己的思維。就是不要用體力賺,我要用膽量和腦袋。假如說他從今天開始將膽量和腦袋弄上去,變成有錢人並不是很遙遠的事情,因為我們自己都是經曆過的。
主持人:現在流行一個叫做80法則,就是80減去自己現在的年齡得出的數作為百分比,這個百分比拿去投資,我25歲,那是不是說我要拿出50%去投資?
陳作新:這個也是一種方法。但還是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基層問題還沒有解決的話,你還沒這個條件去冒風險。
主持人:就是做好準備一旦錢丟了自己也能承受。
陳作新:對,所以必須解決基層的生活所需,你拿奶粉錢去買基金,那麼基金一垮就50%,那是不是孩子奶粉就隻能吃一半呢?這種險不能冒。經濟學裏麵說資產七三分其實比較合理,假如說我們是30、40歲,一般人開始有錢的時候大概都在35歲以後,因為30歲之前他要結婚、買樓、買車,哪有什麼錢。孔夫子將整個人生一拉就拉出來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就是四十對房地產、股票都不迷惑,五十歲錢不重要,就追求另外三種財富,財富是有四種。就是快樂、家庭幸福。其實人人都富有,隻是個別同誌缺了點錢。
主持人:有一位網友說目前隻會定期存款,給孩子設了幾個理財目標,一個是孩子教育基金,第二是養老金,第三是三年內買車,我看了很多基金定投的廣告,怎麼做定投?
陳作新:首先恭喜這個網友理財的概念已經很清了,就是說有錢的時候首先解決養老金跟孩子教育基金,剩餘的錢才冒風險。那麼基金定投是一個好的方法,但它必須是隻能維持大概三到四年的時間,比如說2003、2004年一直定投基金,到2007年這個一定很賺錢的,因為股市漲到6000點,但是假如說我存到2008年,股市跌了之後全都一塌糊塗。所以理財行業比較有技巧的理財師會推薦顧客,必須反過來做一個四年的定期定投,那麼後期的時候就要定期定賣,是什麼意思呢?股市是根據牛市、熊市的形態來走的,就好像經濟周期一樣,這個形態大概是4—5年一個周期,就是說所有定期、定投都不能強過四年時間,到四年已經是高峰,如果定期定賣回報率是很高的。如果忘記賣掉了那你的麻煩就來了。所以必須留意這個技巧,就是賺錢一定要有方法,我絕對反對這些人就拿長線,我從來沒有見過什麼人拿長線在基金裏賺錢的。有些人就是沒有技巧,買十年也一分錢沒有賺。所以必須懂得股票有一個心態,其實基金也是買股票,股票就是根據牛市、熊市的態勢來走,就是4—5年一個周期。
主持人:能不能三言兩語解釋一下什麼是基金什麼是定投。
陳作新:基金就是到銀行裏去買基金,銀行的人會跟你很詳細的解釋。但是必須要記得,基金跟股票其實是沒差異的,都是有風險的,有風險的意思就是說你必須要有一套方法一套技巧,不要抱著放長線的態度,因為這是沒有管理的,管理金錢比擁有金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