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統計或分析的讀者看一下標為“標準差”這一行,就會明白同樣的道理。若你用平均收益加上標準差得到一個數字,然後再用平均收益減去標準差得到另一個數字,大約三分之二的持有期收益位於這兩個數字之間。例如對一年期來說,三分之二的持有期收益落在(11.6+11.7)即23.3%與(11.6一l 1.7)即一0.1%之間;對二十年期來說,收益的變化比較小,範圍在12.3%~7.7%之間。
眼尖的讀者會注意到年均收益隨持有期的延長而下降。各種持有期的綜合年收益是用起止點來計算的。我們都知道複利具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也就是說,每天5%的複利勝過每年5%的單利。
因此,如果100美元在12年內變成200美元,其複利就小於年單利。同時,較長的持有期平抑了異常收益,降低了平均收益。請注意收益從一年期到二年期是上升的,但從二年期到三年期卻是下降的。
最後提醒一點:這些例子都是假定投資者按照持有期鎖定其證券組合。投資者必須充滿自信,避免恐慌。在1987年股災中驚慌失措的那些人十分後悔,而那些從未聽說過這次股災的人在以後的年份不斷積累他們的財富。
運用杠杆機製
本章前文都是在試圖降低風險。那麼增加風險會怎樣呢?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可是,不冒風險哪有厚報?因此,我們應當關注它。這個概念很簡單——借錢購買更多的股票,這同股票現金組合投資正相反。如果市場上漲,盈利會擴大;如果市場下跌,虧損會加重。我們暫且不理會你為何想這麼做,隻知道很多人都在這樣做。實際上,借錢買股票——用保證金購買——是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常用的一種做法。
杠杆機製的益處和風險。“無杠杆機製”這一欄表示市場漲跌20%時,1000美元投資的不同結果。正如人們的預期,在經濟景氣時期,市場上漲會帶來20%的收益;在經濟不景氣時期,市場下跌會導致20%的虧損。現在假設一個人借入500美元,自籌500美元,情況又會怎樣呢?經濟景氣時,收益就不是20%而是.40%;經濟不景氣時,虧損就不是20%而是40%。簡單地說,一半自有資金一半他人資金可以使風險加倍。我們這裏假設貸款不用支付利息。
這似乎有些不可理喻,請再看。在“無杠杆機製”這一欄,如果市場上漲,1000美元投資額變為1200美元總收益,或者說收益率為20%(總收益減去投資額得到200美元淨收益,200美元除以1000美元即為20%)。如果市場下跌,1000美元投資額變為800美元(虧損20%),扣除投資額後的淨虧損為200美元,收益率為-20%。
美元,扣除500美元貸款和500美元自有資金,淨收益為200美元,這個200美元除以投資者自投的500美元得到40%的收益。而在下麵,投資貶值為800美元,扣除500貸款和500美元自有資金,投資者虧損200美元,損失了500美元自有資金中的200美元——虧損40%。事情有可能比這還要糟。如果市場下跌60%,投資者僅剩下400美元,不夠償還500美元貸款。杠杆機製在上漲的市場中具有神奇的作用,在下跌的市場中卻成為恐怖之源。
增加或降低風險的方式還有很多,在了解了有關指數投資的一些實用工具如共同基金、交易所掛牌基金以及其他基金之後,我們再來繼續討論。
現在,我們從概念的介紹、曆史的解讀轉向真實的投資。我們已經理解了股票指數的概念和控製風險的一些作法,也了解了標準普爾500指數的過去表現。現在該是我們運用它們賺錢的時候了。我們先來看兩種不同類型的投資——共同基金和交易所掛牌基金。
共同基金
理論上說,一個人可以按標準普爾500指數成份股的比例購買和持有500種股票。若你資金充裕,不在乎交易傭金的高低,也不會使你的證券組合出現零散股份,那就一切再好不過了。可是,股票指數投資還有一些更為簡易的投資方式。在本章中,我們來了解兩個最普通的股票指數投資方式:共同基金和交易所掛牌基金。我們先從標準普爾500指數開始。下一章,我們超越它而轉向其他指數以及其他市場劃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