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運用指數選擇股票(6)(1 / 3)

美聯儲模型(Fed Model)關注的是收益而不是股息,關注的是貼現率——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當股息合理時,它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可能在收益中占有一個穩定的比例。再說,分析師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改善收益的預測上,極少花時間去預測股息。最後,因為標準普爾500指數中越來越多的成份股公司不支付股息,所以運用收益選股就是一個較好的辦法。至於貼現率,美聯儲模型就把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作為經濟體係中低風險投資收益的一個指標。圖17—1顯示了過去四十年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實際值和美聯儲模型所做的估計值。到目前為止,這兩個值是一致的。然而在前幾年,估計值低於實際值。在2000年5月初,2000年的估計值在每股60美元左右,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約為6%。這樣,美聯儲模型的估計值為1000而指數值約為1400。市場被高估大約40%。正如我們在下一節將要討論的,心理因素使市場基本價值提高了40%。在這個模型認為標準普爾500指數應具有的價值和標準普爾500指數本身的實際價值之間存在著40%的明顯“誤差”,這既可以看作是否定這個模型的一個理由也可以看作是關注股票價格高低的一個理由。

我們再來看圖中涉及1987年股災的情況。當談及1987年股價時,我們都是事後諸葛亮(但是有人認為我們仍未理解1987年10月市場在一天之內下跌20%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正如圖中所示,股票價格從1987年1月一路向上爬升到8月,將美聯儲模型預測的基本價值拋在後麵。然後出現調整,先是慢慢的,接著迅速暴跌,股價一個跟鬥往下翻。最後跌到它開始上漲的價位——接近於美聯儲模型的估計值。如果美聯儲模型體現了市場的基本因素以及股息與利率的作用,那麼,美聯儲模型的偏差就應該反映心理因素。市場心理很容易將股票價格推至天花板或壓至深穀。

當然還存在其他眾多市場模型,但很少有像美聯儲模型這樣美妙而又簡單的。美聯儲模型僅用兩個數字和一個預測值就可以計算。本章最後的補充材料展示了筆者這幾年用多種測試方法試過的另一種市場模型。它和美聯儲模型類似,但數據形式多樣化,而且可運用收益或股息來建立。最終的結果類似於美聯儲模型的結果:目前的股票似乎被大大高估。

心理因素

投資遊戲的另一半是市場心理。這絕不僅僅是基本因素模型缺乏準確性的一個借口或辯解。首先,股價的上下波動不僅僅是由股息或某種簡單的股息與利率模型引起的。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和其他人在過去二十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單憑股息難以說明市場的波動。還有比利率的變動或者股息的調整影響更大的因素在起作用。

正是心理因素加大了市場預測的難度。股票市場有時洶湧澎湃,有時崩塌潰退,它的時漲時跌既令人著魔又令人困惑。效率和套利這兩個來自經濟學和金融領域的概念抓住了影響市場的主要因素。金融學者大多認為市場是有效率的,也就是說市場已經把所有相關信息統一到價格之中,你不可能比市場做得更出色。實際上,由於交易成本的存在,你很難同市場相匹敵。效率這一概念極力主張:你購買指數基金或交易所掛牌基金,不要把你的業餘時間浪費在選股上而應當去做其他事情。

效率的程度會有所不同。許多人認為市場上大公司是有效率的,但是在那些沒有眾多分析師跟蹤的小公司股票當中,潛藏著有待發現的珍寶。事實可能如此,但小公司股票指數也同樣挫敗了小公司股票基金。最近一段時期,小公司股票基金表現優於小公司股票指數,理由在於某些小公司股票基金可能持有了大公司股票,因為大公司股票在90年代後期表現優於小公司股票。這種越軌行為很可能提高了這些基金的業績。效率的另一個方麵就是內幕消息是否起作用。內幕消息包括未公開、未公布的重要事實,比如一項涉及投標收購一家公眾公司的收購計劃。這種消息會影響某一股票的價格,消息一經公布,它就會立即反映在股價上。

套利確保了市場是有效率的。套利指的是無風險獲利的股票買賣(“風險套利”是在懸而未決的公司收購上進行打賭——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事情,它肯定存在風險)。假設有一種股票分別在倫敦和紐約上市交易,它在紐約以美元交易,在倫敦以英鎊交易,這兩個城市交易價格的惟一區別應該是美元與英鎊之間的彙率。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一個交易商就可以在一個城市買入股票再到另一個城市賣出股票從而穩獲利潤。因為沒有人去做毫無意義的事情,所以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如果倫敦的股票價格低於紐約的價格,那麼在倫敦套利買人股票使英國股票價格上揚,而在紐約套利賣出股票使美國股票價格下降。一旦兩地的股票價格一致,套利交易就不複存在。…套利和效率往往解釋市場中出現的許多小波動,但大的波動必須由市場心理來解釋。人們常聽說季節效應或周一效應。其中備受關注的是一月效應——這一概念認為一月份的股票要好於其他任何一個月份。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在12月31日買入股票然後在2月1日賣出就會獲利。近年來,套利可能在起作用。